《大地三部曲》中的丧葬习俗(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刘 崯 发表于:2012-01-19 16:22  点击:
【关健词】《大地三部曲》;丧葬习俗。
出殡又谓之发引,是指将停殡在家的棺材运送至墓地入葬。出殡的风俗极其繁琐,由于篇章有限,笔者仅将小说中提到的一些习俗列出。其一是出殡前的家奠仪式。小说没有仔细描述,但提到当王虎在王龙出殡那天赶到家后,

  出殡又谓之发引,是指将停殡在家的棺材运送至墓地入葬。出殡的风俗极其繁琐,由于篇章有限,笔者仅将小说中提到的一些习俗列出。其一是出殡前的家奠仪式。小说没有仔细描述,但提到当王虎在王龙出殡那天赶到家后,“穿上了孝服并点了两支随身带来的新蜡烛,他还叫人去搞些新鲜肉来供在父亲的棺材前面”[31]。其二是抬棺,“以棺杠置棺上,用麻绳系紧,然后‘盖以棺停(俗称棺罩)’”[32]。小说中提到:“棺材四周绕着麻绳,碗口粗的树干做成的抬杠穿过麻绳,抬棺材的人把抬杠放到肩上。”[33]至于棺材上的棺罩,王龙弥留之际,王大告诉父亲他们“租了顶绣花棺罩,深红的底,金色的花纹”[34]。其三是魂轿。“丹阳等地起灵后,‘前有领路幡、魂轿、像轿、铭旌、祭桌等……’”[35]王龙弥留之际,王大向父亲形容出殡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您的魂轿,里面放着我们请画家为您画的像。”[36]出殡时,“一个轿子是放王龙的灵位的,轿子里也放了些王龙的其他东西……和一幅王龙病倒之后他们请人为他画的像”[37]。其四是哭丧。“扬州等地发引时,‘……五服及子孙等柩前哭送,内眷柩后哭送’”[38]。出殡时,哭声、哀乐声不绝。哭声越大,越显出哭者对死者的孝心,也能赢得旁观者对哭者的尊重。这个细节是出殡环节中描写最细致的。王龙出殡时,他的儿子还专门聘请了哭丧的人。“送葬的队列开始行进了,女人们开始抽泣和恸哭,声音最响的是荷花……她呜呜咽咽地喊道:‘啊,我的靠山哪,他走了——走了——’”当满街围观的人听到她的哭声,忘了她的妓女出身,嘀咕着表示赞许,称她为“非常正经的女人”[39]。接着,赛珍珠还描写了王龙的儿媳们不同的哭的方式,并把自古以来女人的哭分为三种,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灵柩安葬后,丧礼虽告一段落,但通常丧家还需要守孝一段时间,到脱孝和除孝后,才算是真正结束丧礼,完全步入正常的生活。脱孝的时间有的是在四十九日、百日、周年或两周年,有的是在整整三年之时。办三周年祭的习俗有几点是在各地相同的。根据《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记载:其一是要祭祀,三周年忌日需要做比较大的祭祀活动,“富贵之家宰割猪羊,预备俎豆、酒醴,或扎纸人、车轿、金银斗、金银库等物”。丧家需设宴款待来吊唁的亲友。此外,在北京地区,“富户做祭时,多请番、道、僧三台经,做‘永日功德’”[40]。其二是将亡故的父亲或母亲的神主牌放进宗亲神龛中,归入祖先的行列,并列入宗谱。其三服孝的孝子在祭后彻底除服,重新步入正常的生活秩序中。小说这样写道:“根据当地的风俗,他们走出大门口,门口堆了一堆金银色锡箔叠成的元宝,道士们站在旁边,然后点燃了纸钱。在火光中,为王龙守孝的人全都脱去了孝袍,露出了穿在里面的鲜艳的衣服。”他们“把灵牌放到楼上一间专放灵位的房间里,里面放着王龙的父亲和祖父的牌位”。接着就是“大宴宾客、高高兴兴的时候了”[41]。
  五、影响中国殡葬文化的社会心理
  
  赛珍珠在小说中以相当多的笔墨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通过这些描写,她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复杂繁琐的丧葬习俗及其体现出来的尊崇死者、事死如生的殡葬文化,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捕捉到了影响中国殡葬文化的一些社会心理。如《殡葬文化学》所述,影响中国殡葬文化的社会心理有很多,如永恒心理、归宿心理、报恩心理、依恋心理、炫耀心理、攀比心理等。透过这些心理,我们可以体会到生者对死者的真实感情。
 首先,笔者想谈的是梨花对王龙的报恩或依恋心理。因为王龙的相救,梨花免于受到王龙侄子的蹂躏,对此梨花一直感激涕零。由于晚年的一阵冲动,梨花被王龙由丫头收为小妾。但两人之间没什么夫妻间的性爱,更多的是父女之间的相互依恋。对于梨花,王龙是这个家里唯一对她好的人,是她像父亲一样尊敬的人。在王龙临终时,梨花是唯一一个日夜守候在旁直至其咽气的人。出殡时,“只有一个人是在无声地哭泣,她就是梨花”。当一切都结束了,“没有人再哭了……梨花依旧一声不出地流泪”[42]。接着,她选择住在乡下的土坯房子,因为她和王龙在乡下住的时间最长,而那里也离王龙的坟头最近。自此以后,她往王龙坟头跑得最勤。“她从来不大声哭,她往往把头倚在王龙的坟上,边哭边轻轻地说:‘啊。我的老爷,我的父亲,我唯一的父亲啊!’”[43]脱孝后,“只有她一个人还没有脱去孝衣,白鞋没脱,白头绳也还没解掉”[44]。正是从梨花在王龙葬礼上的表现,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对死者至真的依恋。
  此外,王龙对老秦的葬礼的安排也体现了他对老秦的报恩心理。当年闹饥荒,当全家都奄奄一息,阿兰还要分娩时,正是老秦拿来的两把沾着泥土的赤豆救了他们全家,他们才得以逃难到南方,才有了后面的意外横财和发家致富。在王龙当上地主之后,老秦一直是王龙忠心耿耿的佣人和好帮手。他上了年纪仍坚持亲自去打场,并教新的长工干活,终于累倒在了地上。老秦死后,王龙买了一口和他爹的差不多的棺材。“出殡时他请了和尚,自己穿了孝服走在灵柩后面。他甚至还让大儿子腿上扎了孝带……强迫他戴了三天的孝”。要不是儿子们反对,“按照王龙自己的想法,他要把老秦埋在墓墙里边,也就是埋在他父亲和阿兰的地方”[45]。可见,王龙对他是充满了感激,把他当亲人一样看待的。
  其二是王龙的葬礼的排场所显现出来的炫耀或攀比心理。无论是从近六百两银子买的棺椁和租的棺罩,还是“只有阔人们才搞的牌位之类的东西”,或是三周年祭时的大宴宾客,都可以看出王龙家的财力如何了。“说到底,殡葬活动毕竟是生者所进行的,并且是办给生者看的”。通过隆丧厚葬,“丧主炫耀的不仅是财富、社会地位、家族势力、人情关系、个人能力之类,而且他还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的一片‘孝心’”[46]。王龙弥留之际,他的儿子是这样安慰他的:“出殡的人至少得排一里多地……村里人和您的佃户们也都去!……我敢说哪家的纸人纸马也比不上您的这一套好。这些东西都得排在出殡的行列里,让人人都瞧得见……要知道从来还没有过这么排场大的葬礼……”连王龙听了也高兴地气喘吁吁地说,“我想——全镇的人——都会去的!”[47]出殡当天,“大街两旁密密匝匝挤满了人”“他们当然是羡慕王龙葬礼的这个排场”[48]。穷人们琢磨着:“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穷人居然能死得如此排场,如此风光,这正是每一个穷人都在暗自祈求的结局。”[49]王龙的葬礼的排场如此浩大,是否真的是他的儿子们的孝心所至呢?王龙病危的第六个清晨,“王龙的两个儿子等得不耐烦了”“因此他们早早就到里面的小院去休息了”,只有梨花一人陪在王龙身边。王龙死后,儿子们心里涌起的不是对父亲的尊敬和不舍,而是“一股不可名状的毛骨悚然的感觉”。所以,“他们急急忙忙地走了,庆幸自己总算离开了停放父亲尸体的房子”[50]。虽然,王龙在世时说过,下葬之前他的尸体和棺材必须停放在乡下的土坯房子里,但是,他的儿子们“心里想的是同一件事:死去的人反正是不会开口了”[51]。因此,为了自己方便,他们叫人把王龙的棺材抬到了城里的房子里。出殡后,三个儿子很快就分了家,分了王龙精心耕耘了一生的地。所以可以看出,大办葬礼只是他们用来摆阔、炫富的手段而已,而对亲人他们并没有什么真感情。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