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迷失东京》,感美日文化差异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江小娣 发表于:2011-10-11 14:48  点击:
【关健词】《迷失东京》 跨文化 美日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映不同国家间文化差异的影片也越来越多。电影世家出身的女导演索菲亚·科波拉执导的《迷失东京》获得包括奥斯卡、金球奖在内的全球多项影评人奖和提名。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角度对该影片中体现的美日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

执导《迷失东京》的美国新锐女导演索菲亚·科波拉是英国权威电影杂志《电影大全》“史上百位伟大导演” 榜单上唯一的一位女导演。她在异乡日本拍摄的《迷失东京》讲述了一位处于中年危机的美国影视男星鲍勃·哈里斯在日本东京拍摄威士忌广告期间与一位同样来自美国、被忙于工作的丈夫无意冷落的摄影师之妻夏洛特邂逅。两颗孤寂、渴望理解和释放的心在文化迥异、光怪陆离的异乡悄然靠近,互相进行着精神上的安慰和倾诉。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角度深入分析探讨该影片中体现的美日文化差异。
  一、从语言沟通体现出的美日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包括跨国家、跨民族、跨种族和跨区域交际。人们通过两种符号系统——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之一,文化的影响反映在语言行为的很多方面,了解文化必须要了解语言。
  男主人公鲍勃应邀到日本拍摄威士忌广告。在第一次拍摄现场,鲍勃彻底迷失在日本文化中。日本导演对不懂日语的他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串日语,而翻译把这段长长的日语仅翻译为一句极短的英语:“他想让你转头看向镜头。”鲍勃困惑道:“那是他说的全部的话吗?”翻译答道:“是,转向镜头。”鲍勃又问到:“那他想让我从左边还是右边转?”翻译接着将这句英语翻译成了一段长长的日语,导演又回复了一段长篇大论,翻译却将这段长长的回复仅用“向右边转,要有力度”短短的一句翻译过来。鲍勃不确信地问道:“就说了这些?但看上去他说的不止这些。”翻译未答,坚持原译,鲍勃只好无言地开始拍摄。在此翻译的缩水、添加,主要是因为在不同文化中,翻译的职责和功能也有差别。在日本,翻译需发挥联系功能,而不是仅仅直译原话,以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翻译对美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她之所以不把导演的话全盘翻译过来,是因为她知道美国人关注的是具体明确的指令,而对抽象模糊啰嗦的话不能理解。日本人习惯把一个意图表示得很复杂,让他人办一件事情,还要用合理的解释做铺垫,且语言中还要用到敬语,这样一来,一个简单的意思往往要用很长的语句来表达。同时日本的权力距离较大,而美国的权力距离较小,日本导演绝对权威的命令和口气很可能让崇尚平等的美国演员产生不满,因此翻译只把导演的具体指令翻译了出来,而省略了她认为没必要译出的信息。再者,日本文化中十分强调为他人考虑,不使他人难堪,所以翻译想尽量过滤掉会让鲍勃感到不舒服的信息,只传递有效且不会产生文化误解的信息。可能她也想到了这样会让鲍勃产生困惑或不信任,但她没有解释,因为日本人替别人着想是不说在嘴上的。霍尔从沟通的角度把文化归纳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两种。日本是高语境文化国家,很多事要靠当事人根据当时的情景自己去领悟和体会,而不是直接用言语表达出来。而美国是低语境文化国家,习惯用直白的语言明确地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这是美日跨文化交流中非常容易产生误解的一大因素。
  二、从非语言沟通体现出的美日文化差异
  在上一场景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对着鲍勃连连大叫“停”,并冲到鲍勃面前大喊大叫,边说还边用手指指着鲍勃。导演的这些非语言行为都与美国文化有冲突,会让鲍勃感到导演粗鲁而没礼貌,而的确我们也从鲍勃的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感受到他的不满与困惑。上述的这些非语言行为属于人类自身的产物。陈国明指出非语言沟通可以广义地包括所有非经由语言传递的讯息。非语言性的讯息不只局限于人类自身的产物,它涵盖了所有诸如建筑、花草树木、山川流水等外界的各种对传送者与受众产生意义的讯息。影片的第一组镜头是刚到日本的鲍勃透过车窗茫然又迷惑地看着窗外的夜色——绚丽的街道、闪烁的霓虹灯展示的神奇而又晦涩难懂的日本文字;接着是进入下榻的酒店后的日式鞠躬,电梯中表情严肃的陌生的东方面孔,听不懂的日文电视节目,这周围的一切都让来自美国、习惯于美国文字及轻松气氛的他感到格格不入。女主人公夏洛特随忙于工作的丈夫来到东京,她试图独自去感受东京及日本文化。她游走于东京街头,参观庙宇,感受着日本人的种种“怪异”举动。但语言不通和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她觉得日本文化难以沟通,感到困惑和无聊。男女主人公这些由非语言沟通所产生的失落、困惑、忧郁、排斥、失眠都是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震荡(也称之为文化冲击、文化休克)的症状及负面影响。
  三、从社交问候、饮食习惯体现出的美日文化差异
  鲍勃抵达日本,进入宾馆时看到有一排日本人毕恭毕敬地站在那迎接他,而且都向他鞠躬,十分正式地向他递送名片、赠送包装精美的礼物,他有些惊讶和不适应。因为美国人是任务导向型的,注重的是工作本身,而不是建立人际关系。在美国,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有这么多的工作人员晚上专门到宾馆等待合作伙伴,而是大家直接在工作场所见面,更不会第一次见面就送礼物,因此鲍勃没有准备任何礼物,甚至没有准备名片。但日本人是关系导向型的,他们注重第一次见面就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隆重迎接,以示合作的诚意。同时日本是讲究集体主义的国家,喜欢集体决定,集体行动,这是这么多人一起迎接鲍勃的另一原因。另外美国人对名片远没有日本人重视。因为美国属于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的是“我是谁”,而不是“我的单位和头衔”,因此鲍勃没有准备名片供交换。而且集体主义文化的人强调来自于某个组织,容易对名片上的头衔肃然起敬。同时日本是一个权力距离相当大的国家,等级分明,名片上的头衔越大,地位就越高,越受人尊重。此情节中另一体现美日文化差异之处是当翻译出于礼貌问鲍勃是否累了,鲍勃直接回答是很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不会直接回答很累,因为来自高语境文化的日本人不会这么直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一般他们都是间接含蓄地表达,甚至是让别人从具体语境中去猜测他们的真实意思。而来自低语境文化的鲍勃则按照美国文化的习惯直接地表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还有见面后鲍勃要上楼休息,在大厅告别时,日本人是集体站在一起微笑着挥手向鲍勃说再见,并一直保持这种姿势目送鲍勃离开。而鲍勃则简单地说声再见后便直接离开,并不再回头往后看。这也是美日告别礼仪的不同。日本人喜欢一边不时的回头一边重复着说再见,而美国人则只用说一次再见即可,也不习惯回头再看。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