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麓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责任策略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徐莉 发表于:2010-10-15 00:43  点击:
【关健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策略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呈现出空前的压力。文章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在现阶段要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仅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转变就业观念,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从社会的多角度来重视高校教育体制和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竣,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个人的,等等,其中经济的影响最大,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人才需求和人才结构的变化;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必将进一步加重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使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比较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促进了社会职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及能力,另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使高等教育逐步步入了大众化教育的行列,扩大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高校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至到2008年的599万人,增加了约4倍。这虽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了人才结构,增强了经济领域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但是,高校的不断扩招,又使与之相随的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据统计,2000年至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速增至559万,2009年高达611万,比2000年增加了5,7倍,也就是说,在10年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原有存量基础上大幅度增长,形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巨大增量。
  经济的发展又必然会带动高校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不是一项简单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它关系到人才的培养使用,关系到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就使高校的就业制度从过去的“统包统配”转向了“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随着该制度的全面推行,大学生们纷纷涌向就业市场,接受社会挑选,使他们的就业直接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为此,大学生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状况早已成了过眼云烟,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而非“稀缺”资源。
  经济的发展既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经济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就应该迫切需要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充实到经济建设中,就应陔为大学生们增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但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数的增加与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之间存在着较大缺口。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在"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公布,2006年毕业生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2005年实际就业减少了22%。两个22%意味着供需总量矛盾加大。而且这几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左右,即使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不利的影响下,中国政府仍然力保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以上,然而,逐年攀升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仍然在逐步加大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的差距。存200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145万,只占社会新增就业岗位16.1%,而从2007年起高校毕业生首次超过了社会新增岗位数的一半,达到了55%,形成了大众就业的格局;2008年达到了62%。
  随着人才供需总量矛盾加大,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攀升,高校的就业率也从过去的95%以上,下降到了70%左右,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200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待业人员只有38万,但2006年413万大学毕业生中就有110万大学生在当年没有就业。据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有62,07%:教育部2009年的工作要点中显示,截止2008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3.8%。姑且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7年大学生毕业增至495万,增加了82万人,约有14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8年高校毕业生559万,增加了64万,约有168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将会有更多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加上前几年累计的大学生待业人数以及考研毕业人数、回国求职人数、企业裁员的高学历人数等等,使目前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成为了不可小视的数目,使供需缺口不断扩大。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这里只从4个主要的矛盾进行探讨,即劳动力供求矛盾、教育模式陈旧与就业市场发展需求的矛盾、期望过高与就业现实的矛盾、市场扩大与就业服务滞后的矛盾。
  
  (一)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扩大,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丁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会将这个需求迅速反映到就业市场。但是,为什么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带来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应增加呢?一方面,虽然工业化的发展扩大了生产规模、销售规模,增强了企业对动力的需求,但大多数企业还处在一个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过程,多为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业,其增长带来的更多是技术工人和手工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比较小,并没有为大学生这些高素质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而且技术的发展又会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必将使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量存在有限性,甚至出现相应的减少、排斥趋势。加上当前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难以消化超量供给的人才;大学生的质量从整体上看又明显下降,迫使用人单位更加注重研究生层次的引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选择余地逐渐增大,对毕业生的限制、歧视条款增多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虽然工业化的提高能开辟出许多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从而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但是随之对劳动者基本素质、技术水平、知识能力的要求却也在不断提升。从近几年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招聘要求可见,企业要求明显提高,从只注重分数转到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从只注重知识考察转向了对大学生的全面测

试,如品德、思维、经验、能力、协调等等,这使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显现不足。
  目前,高校统计的初次就业率,虽然在70%左右,但一般统计的初次就业率往往包括考研、待签约、自主创业、参与西部计划、准备出国和申请不就业继续考研的人数等等,说明当前大学生毕业时真正签约率并不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