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视野下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之三求及其现代意义(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朱雯君 发表于:2012-02-09 15:05  点击:
【关健词】亚里士多德 德性 幸福 现世价值
(二)伊壁鸠鲁的幸福论 根据人性论的差异,伊壁鸠鲁的道德追求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主张人性源于自然感性,把幸福看成是道德追求的对象,明确将快乐作为伦理学的最高道德目标。[1](35)他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

(二)伊壁鸠鲁的幸福论
  根据人性论的差异,伊壁鸠鲁的道德追求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主张人性源于自然感性,把幸福看成是道德追求的对象,“明确将‘快乐’作为伦理学的最高道德目标。”[1](35)他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7](103)
  (三)亚里士多德德行幸福思想
  至善和幸福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尼可马克伦理学》开卷就论至善和幸福,到最后全书快结束时又返归到至善和幸福。
  “只有幸福才是至善的,但幸福也是多样的,各种幸福不可能是同一层次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种幸福是高于一般的,这就是最高的幸福——思辨。”[8]
  1、最完善的幸福即沉思的生活
  他认为有三种生活:享乐的生活、治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只有沉思的生活是人的最好的生活,显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沉思的生活是幸福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幸福是灵魂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而德性有许多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合于最好的德性的实现活动,因为最好的德性是合于自身的德性,而“合于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构成了完善的幸福,而这种实现活动,如已说过的,也就是沉思。”[2] (305) 因此,他认为合于努斯的生活对于人是最好的、最愉悦的,这种生活就是幸福的。这里,亚里士多德已经把幸福赋予了神性的色彩,这种幸福有半人半神的意味,因此很少人能达到。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又论述了合于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合于道德德性的生活是第二好的,“因为这些德性的实现活动都是人的实现活动。”[2] (308) 道德德性的实践需要很多外在因素,需要很多辅助的善,而沉思的生活不需要,可以得出沉思的生活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也就是至善,至善即幸福,所以得出结论:完善的幸福是某种沉思。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
  2、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内在逻辑性
  至此,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路就十分清楚了。通过这样几个步骤:第一,从目的论出发,由目的就是善,推出幸福就是至善。第二,探讨德性的含义,人性之灵魂的理性部分与人的德性相符合,得出人的理性功能的卓越(充分发挥)就是德性,而幸福是灵魂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于是合乎逻辑地推出“幸福在于德性”的结论。第三,考察人的灵魂,指出合于理性的生活对于人是最好的,最愉悦的,理性的生活就是沉思的生活,沉思的生活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也就是至善,至善即幸福,推出完善的幸福是某种沉思。
  推论如下:
   a = b = c
  ↓ ↓ ↓
  △a= △b =△c
  (a:目的;b:善,c:理性;△a:幸福;△b:德性;△c:沉思)
  3、如何得到幸福
  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何谓幸福,接着就是要讨论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了。首先,前文我们说理智的德性大多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得出沉思的生活也是通过教导、学习得来的,由此得出幸福也要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其次,幸福存在于德性,而德性是一种选择适度的品质,而品质需在好法律下样成,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政治和教育方式对于公民获得幸福有重大作用。再次,获得幸福还需要辅助的善。沉思的幸福需要的较少些,因为只要具备中等财产即可。德性的幸福需要的多些,因为有德性的人需要外在的条件来成就其德性的活动。在所有外在的善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也就是说,幸福最终在于同朋友一道持续地进行合乎德性的活动。
  四、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现世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当今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自由化,不同阶层、性别、社会背景的人对幸福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但却呈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现世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差,幸福指数在不断降低。
  1、要学会思辨思维,
  首先、思辨是人所特有的,是智慧的自由活动,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其次、“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们为了智慧而热爱思辨活动,思辨获得的幸福不受外在幸福的制约,它有着本身的快乐,具有自身的目的性。再次、智慧的人是神最爱的,而神一直都被我们认为是享得福祉和最幸福的,因为思辩具有神性,所以思辨最为强大,比起其他任何行为,人们更能不断地思辨,而且持续得最久,思辨具有连续性和经久性而具有惊人的快乐,思辨具有快乐性。
  既然完美的幸福是一种自足的思辨状态,那么对于那因忙碌而无暇思考、承载了太多贪欲的现代人要想真正的幸福,应该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2、德性就是选择适度的品质,要求学会适度
  适度即中庸,中庸就被看作一种合理的生活态度。亚里士多德的适度思想与我国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辙,不仅有允当适度、不走极端之意,更可以通过相互协调以实现平衡状态,有利于调整个人身心状态,也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3、幸福存在与德性,要求我们不要片面追求快乐。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因其主张快乐与德性相结合、个体幸福与公共幸福相结合,强调用理性约束快乐欲望和对公民实施德性教育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要呼吁道德,强调快乐欲望要符合道义原则,使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在当今世界,面对着全球性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滋生蔓延,面对着纵欲无度和道德失落的现代社会病,面对着个人利己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思潮的泛滥,人们呼吁道德,并且把目光投向古希腊理性主义伦理传统,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并非偶然。我们必须对其合理性因素吸纳和借鉴。
  4、作为政府,要选择好政治和教育方式,为大众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灵魂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而德性分为理智的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的德性大多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道德的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熏陶而出来的。由此可见,无论是良好的政治体制还是合理教育方式都有助于获得完善的德性,也就可以获得完善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强以华.西方伦理十二讲[M].重庆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