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旭光(1984— ),男,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一、对日胜俄败的战争原因进行了分析
首先,他们认为俄国的失败是由于国内统治的黑暗,其表现是多方面的。一是民众贫苦。下层农民食不果腹,“农民之食粮无肉类,无牛乳,无鸡卵,惟黑面包及砖茶而已”;二是贵族奢靡腐化。在一篇名叫《俄国贵族之消耗》的文章里举有一例:“俄皇亲属犯法,差不能拘,官不能审,每事必派员审办,奉委者无不阿意曲从,民冤日深,且彼等无能无学,面水陆之军元戎官弁,彼等实柄其大权”;三是吏治败坏。有例为证:有县令通于商人妻,为商人发觉,诬以罪,而没其财产妻女”。另外,知识分子还从“民族之复杂、官吏之贪墨、军纪之腐败、文牍之虚饰、财政之紊乱”等等各种俄国国内弊端来分析俄国为什么会失败。
其次,在揭露俄国国内种种统治弊端的现象之时,更进一步上升对俄国体制的批判。当“日俄之战胜负已定时”,他们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日俄之战,日胜俄败,而黄白种之界说破,而专制立宪之优劣立”,并以交战的另一方来佐证:“今日日本帝国得以雄视亚东,战胜俄国,而与全球文明诸大国抗手比肩,为黄色种人放一特别异彩者,皆明治此诏所播种之佳果”。
显然,他们把日俄之战定性为“体制之战”了,日本和俄国之间的是“专制”和“立宪”的较量”,是两种国家体制之间的战争,日本代表维新变法的立宪国家,俄国则代表固步自封的专制国家。两个国家的强弱则“不在区域,而在政纪;不在户口,而在舆情”,日本虽然地小财弱,但由于“步武欧化灌输于文明之界域而振刷,其尚武之精神爰乃撞自由之钟”,因而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二、对日胜俄败的战争结局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他们认为俄国会不甘心失败,继续侵犯中国,中国要提高警惕。因为俄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心腹大患,不会那么轻易认输的,而且还可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盖俄人欲挑中国战久矣,俄冀战胜中国,即以索中国之赔款者抵偿日本,俄又冀战胜中国,即以索中国之割地者抵偿旅顺。俄之立志不可谓不高,发虑不可谓不密。手段不可谓不险且毒”。俄国向有野心,在满洲失败后会转而侵略蒙古和新疆,“中国向所至患者惟俄,今者日竟胜俄,边祸似有可稍息,然自此一战之后,俄人竟弃其在满洲之利益转而图西北之蒙古一隅”。
其次,他们认为俄国的失败是“黄劣白优”论的失败,将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说日本战胜俄国,结果将是“黄白种界之说,不足复存,欧亚潮流,行将转向”并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吾知一千九百零六年之新史,必为黄色种人新时代肇端之日矣”。因为和日本人一样,同是亚洲人,现在亚洲的日本打败了欧洲的俄国,将黄种人不如白种人的说法击得粉碎,将对亚洲被奴役的黄种人有巨大的启发作用,做为同是黄种人的中国,自然而然的认为,黄种人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三、对这一时期的俄国观的原因分析和评价
在揭露俄国专制的黑暗以及说明俄国的失败是由于其专制制度,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能从现象上升到本质来分析俄国为什么会失败,但更重要的着力点,则在于为支持国内立宪而立论,所谓不破不立,不对专制进行揭露抨击,就无法为立宪立论,因为专制和立宪是相互对立的。而且还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清政府一直以来不立宪的原因之一就是效仿俄国,“而使我国早成宪政然而不行者,因其中有一俄国焉,其国势则成为盛强,其政体则称为专制,于是政府遂以俄为口实,一拒绝民权,朝廷数十年来绝不思改良内治,而以联俄为政策,致成种种之祸端者”,若无日俄之战,则“俄之内容永不揭示于天下”,现在立宪的日本打败了专制的俄国,则“此疑释矣”,专制与立宪,孰优孰劣,一睹便知。如果说在日俄战争之前,还有立宪与不立宪之争,在日俄战争之后,则争论的主要焦点则在于立什么样的宪之争了,即立日本式的二元君主制还是英国式的虚君制宪法之争了,其最重要的外部契机,则是日俄战争。
其次,认为俄国不甘心失败,会继续侵犯我国。是基于对我国严重的领土危机的担心。虽然只是从俄国的角度来分析边疆之危机,但更多的还是对国家外患频传,边警不断的担心。此时的中国,英据长江,法据两广,德据胶州湾,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美国也虎视眈眈,濒临于亡国灭种的边缘了,“内之则纲纪纷紊、庶政芜秽,上下交窘蹙然,然人不聊生,外之则强邻压境,百般迫胁”。
还有,他们认为日本人战胜俄国人,是亚洲欧美的胜利,则显得牵强附会。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于日本的看法,大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的,一厢情愿的认为,日本和中国同文同种,“今日人战胜,日人之强也,同洲感情不能不动”,情感的天平不自觉的偏向了日本。而且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渐渐强盛,逐渐为国人所羡慕,出于对立宪的追求,知识分子内心都希望日本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因此天平就再次倾向了日本。但从现实需求来讲,知识分子的这种心理就更能理解了。日本人多地狭,资源有限,相对于俄国来说,劣势是明显的,但是结局却是弱小战胜了强权,这对受尽列强侵辱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且一直以来,欧美列强为掩盖他们侵略的事实,妄图用种族优劣论来合理化他们的侵略行为,长此以往,则被侵略地区的人民都被麻木了。经此一战,则打破了种族说的谬论,将有力于国人反抗欧美列强。
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争夺利权的不义之战。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东北三省以外地区严守中立,让出东北地区作战场,坐视日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为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厮杀。清政府无力约束交战双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做为站在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对于这种事实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亡国灭种。自鸦片战争以来,他们就一直试图从国外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这一次也不例外,他们在感叹俄国专制的腐朽的同时,也对日本实行维新变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这一时期的俄国观,大多对俄国持负面态度,但产生这样观感的心理原因,则在于他们认为时下的中国和俄国一样,都是专制制度,上下不通,言情不达,人民也出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认为当时的中国比俄国更为腐朽,因为中国已经被列强的势力范围划分得四分五裂了。但是日本战胜俄国,对当时的“人种优劣说”还是有很大的反驳作用的,白种人还是有可能被黄种人打败的,尽管只有一次,但一次也足够了,足以证明“种族优劣论”是错误的,这对于激发人们反抗帝国主义,毫无疑问是有正面作用的,但是把日本当成反对欧美列强的旗帜,则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因为日本和欧美列强没有质的区别,区别只是赶走了一头狼,又来了一只虎,仅此而已。同时,他们借俄国来警醒国人,警醒朝廷,希望朝廷能看到时局之危,能痛下决心,实行立宪。日俄战争给中国造成的破坏的巨大的,同时清政府的“局外中立”给也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屈辱。但是“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日俄战争虽然暂时的造成了中国土地被划分的事实,可是却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如鲁迅先生,原来他立志于学医救人,以日本的求学经历写了《藤野先生》一文,文章是这么写的,说是在上课的间隙,放了一段日俄战争的片子“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他们却以一个莫不关己的观众在那无知的喊着“万岁!”并“拍掌欢呼起来”。于此,鲁迅先生觉得要救国救民,须从改造国民的习性开始,于是,他弃医从文,担任起开启民智的重任来。其实,这只是许多知识分子青年的一个代表而已。1905年后,清政府就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立宪运动从此逐渐兴起来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