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苑》成书与流传考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王晓鹃 发表于:2012-04-20 14:32  点击:
【关健词】《古文苑》;成书与流传;重要人物
南宋绍兴时期的金石学家王厚之、乾淳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韩元吉、绍定时期的学者章樵和淳祐年间的盛如杞,分别是文学选本《古文苑》一书的初编者、初刊者、注释者和再刊者,他们先后对《古文苑》做出过不同贡献,是该书流传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古文苑》是古诗文总集,相传北宋孙洙(1032-1080)得于佛寺经龛,是唐人旧藏古文章,辑录先秦至齐梁诗赋杂文264篇,皆不见于史传与《文选》,故在保存汉魏六朝文学史料、辑佚、校勘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对先唐文学文献的传播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古文苑》的成书及流传情况进行考辨,以便为中古文学文献的研究提供一些史料。
   《古文苑》最早的版本是南宋郑樵(1104-1162)《通志》所记“十卷本”,但此本并未流传下来。①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韩元吉(1118-1187)加以整理,重编为九卷并刊刻之。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章樵(?-1235)加以增订,又为注释,并重分为二十一卷。淳祐六年(1246),盛如杞重新修订章樵注本。目前,韩元吉九卷本和盛如杞二十一卷重修本并存。两相比较,还是章樵注本更为流行。由此可见,王厚之、韩元吉、章樵和盛如杞是《古文苑》一书流传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古文苑》的长久流传做出了贡献。
   一、初编者王厚之
   王厚之(1132-1204),字顺伯,号复斋,其先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南渡后迁徙诸暨(今浙江诸暨),北宋左丞相王安礼(1035-1096)四世孙,乾道二年(1166)进士及第,历官直秘阁、任淮南路转运判官、两浙转运判官、知临安府、直显谟阁。王厚之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和金石学家,其著作除《钟鼎款识》存世外,尚有陈思(生卒年不详)编《宝刻丛编》所载436条《复斋碑录》,其余著作基本散佚。
   经过认真考证,笔者认为《古文苑》并非如“世传”那样出于唐人之手,也并非由北宋孙洙得于佛寺经龛,实成书于南宋,其成书时间大致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之间。[1]王厚之最初编纂《古文苑》十卷本时,是在孙洙所编《杂文章》一书的基础上,经过扩展续编而成的。《杂文章》是一部类似于《文选》的总集,主要收录宋玉(生卒年不详)等人的五十八篇赋颂,《郡斋读书志》卷二十和《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八都有记载。王厚之是金石名家,他在《杂文章》的基础上扩展续编,最终编成《古文苑》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珍爱的古代石刻文献。鉴于其相对逊色的文学水平,为了扩大影响,提高《古文苑》的知名度和价值,达到长久流传的目的,王厚之有意托名孙洙。这首先因为《古文苑》是王厚之在孙洙所编《杂文章》的基础上续编的一部诗文选本,本身与孙洙有关。其次,孙洙博学多智,文词典丽,是一代才子,官至翰林学士,又是参知政事的候选人,故完全具有编纂诗文选本的才能,也具有托名的条件。此外,孙洙曾有馆阁工作的经历和北宋独特的崇文抑武的历史环境,也是王氏托名孙洙的原因之一。[2]
   二、初刊者韩元吉
   韩元吉(1118-1187),字无咎,晚年退居上饶信江之南涧,自号南涧翁,出身北宋桐木韩家,是门下侍郎韩维(1017-1098)之四世孙,以荫入仕,官至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被封为颍川郡公,在南渡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时期,为中原故家代表人物之一,诗文亦有声于时。朱熹评价道:“韩无咎文做着尽和平,有中原之旧,无南方啁哳之音。”[3]黄升(生卒年不详)赞道:“无咎,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4]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韩元吉知婺州(今浙江金华),编定《古文苑》为九卷,刊刻于任所,并撰写《古文苑记》一篇,云:
   世传孙巨源于佛寺经龛中得唐人所藏古文章一编,莫知谁氏录也。皆史传所不载,《文选》所未取,而间见于诸集及乐府,好事者因以《古文苑》目之。今次为九卷,可类观。然石鼓之诗,退之则以为孔子未见,不知所删定者何诗?且何自知其为宣王也?左氏载椒举之言,搜于岐阳则成王尔。秦世诸刻,子长不尽著,抑亦有去取耶?汉初未有五言,而歌与乐章先有七言,苏李之作果出于二子乎?以此编数首推之,意后代诗人命题以赋者,韦孟尚四言,至郦炎乃五言也。夫文章远矣,唐虞之盛,赓歌始闻;魏晋以还,制作逾靡。学者思欲近古,于是其有考焉?惟讹舛谬缺者多,不敢是正而补之,盖传疑也。淳熙六年六月,颍川韩元吉记。[5]
   韩元吉从文学家的眼光出发,不但对《古文苑》初编本所收“石鼓文”、“峄山刻石文”、“柏梁诗”、“苏李诗”等作品的真伪有所怀疑,而且认为此书“惟讹舛谬缺者多,不敢是正”,即批评《古文苑》初编本校勘不精,可读性不强,也是批评初编者的编纂水平有限。不过,在“崇古”的社会思潮下,他还是将其刊刻成书。《古文苑》初编本虽然有“十卷”,可能韩氏认为所分类不妥或混乱,便以文学家的眼光重新编排——“次为九卷,可类观”,即将《古文苑》以文体归类,划分为文、赋、诗、歌、曲、敕、启、状、书、对、颂、述、赞、铭、箴、杂文、叙、记、碑、诔等二十类,并重编为九卷。这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关于《古文苑》一书的基本资料。
   此本世称宋婺州刻本,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六册。版心下有刻工姓名,包括金敦、吴正、涂逵、吴浩、宋琳、涂通、李忠、金通、徐彦、张明、金章、周祥升。“玄”、“殷”、“匡”、“恒”、“让”、“贞”、“弘”、“徴”、“瑗”、“桓”、“慎”等字阙笔。清彭元瑞(1731—1803)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七著录。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三、注释者章樵
   章樵(?-1235),字升道,号桐麓,临安昌化(今浙江杭州)人,宁宗嘉定元年(1208)进士,官至处州知府。章樵出生于闽中世族建安章氏,系北宋丞相章得象(978—1048)之六世孙,以廉公善称,学宗伊洛,议论通畅,识达时务,是南宋宁宗时期一位较有名望的人物。
   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章樵注释韩元吉九卷本,重编为二十一卷。绍定二年(1229),章樵在任吴县(今苏州市)知县时,就开始为九卷本《古文苑》做注释。绍定五年(1232),校注工作完成,故章樵注释《古文苑》整整花了三年时间,他根据汉晋间文史册之所遗和唐宋类书所引,在补遗刊误、训释音义、增补资料方面作了不少工作,正如他自己在序言里所说: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