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尊严凸显的三个历史条件(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李怡 易明 发表于:2011-06-24 10:30  点击:
【关健词】人的尊严; 人学转向; 制度; 异化
始自古希腊的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经由以上的一系列发展, 最终到康德那里得到了深刻而系统地阐述, 康德的哲学始终以人为中心, 它的起点是人, 最终归宿也是人, 在这种世界公民的意义上, 哲学领域提出了以下问

  始自古希腊的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经由以上的一系列发展, 最终到康德那里得到了深刻而系统地阐述, 康德的哲学始终以“人”为中心, 它的起点是人, 最终归宿也是人, “在这种世界公民的意义上, 哲学领域提出了以下问题: ……但是从根本说来, 可以把这一切都归结为人类学, 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一个问题有关系”。15这就鲜明的宣告了康德毕生致力于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他认为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即理性是人高贵和有尊严的基础, “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这样的规律, 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 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52康德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的论述完成了这一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由自然到人、由神到人的转变, 为以后各种关于人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们的体力和智力等天赋因素在现实世界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唯独在道德这一领域, 每个独立的个体是平等而没有限制的, 每个人都可以因为自我的努力创造出道德领域的价值, 从而表现出人的优美和崇高。 当人们因为拥有高尚的情操及合道德的理性行为时, 人会由此而生出尊严的认识和内心体验。这是尊严在社会领域的表现之一, 例如: 高尚的人格、伟大的思想、崇高的理想、虔诚的信仰等等。正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论述的: “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 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但是, 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 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 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6可见, 马克思不仅将高尚的道德选择行为看成人的尊严的重要表现形式, 同时也认为这是实现人的尊严的最佳方式和途径。的确, 人类在历史和社会的进程中, 不仅要彰显人的生物性存在意义, 而且重要的是人更要关注自身的精神面貌和生存价值, “人是具备理性和意思的动物, 因而是一种伦理的存在; 人在物质世界之外, 还追求精神世界的价值。”328这样, 人的尊严不仅体现在人的谋生图存的本能上, 更体现在追求真知、体验人生、品味真理、自我实现的精神活动和理性选择中。
  以上的三个条件是人的尊严在历史与现实世界凸显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者并没有时间顺序上的先后, 但在人的尊严凸显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始自古希腊自然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是人的尊严凸现的必然前提, 人只有真正的关注自身、思考自我, 才能意识到自我主体的意义和价值, 即自我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人类认识自身价值和尊严并求索加以保护的历史, 制度是这一过程的必然产物, 但人和制度伦理关系的异化却成为人的尊严凸显的根本原因。除了这两个人的尊严凸显的重要条件外, 人的尊严在历史与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也成为人的尊严凸显的必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2](苏)谢尔涅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 [M].蔡拓,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M].谢德风,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
  [5](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 [M].吕祥, 译.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
  [6]王正中. 圣经(寻根版) [M]. 台北: 浸宣书局, 1995.[ZK)]
  [7]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M].李玉成, 译.北京: 三联书店, 1998. 
  [8](意)尼可罗•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
  [9](德)康德.逻辑学讲义 [M].许景行,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
  [10](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M].苗力田,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M].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
  [12](美)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 [M].王泽应, 刘莉, 雷希,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1. 
  [13](美)弗洛姆.弗洛姆文集 [M].北京: 改革出版社, 1997. 
  [1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
  [1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
  [16]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
  [17](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 [M]//王闯, 译.梁彗星.为权利而斗争.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327-376.
  
  On the Thre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Human Dignity
  Li Yi, Yi Mi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oblem of how human dignity enters the human vision in theoretical circ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nswer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the ontological turn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n, the alienation ethic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institutional and manifestation of dignity in the history and society. This shift indicates that people begin to focus on themselves and it is the premise of human dignity. Man is alienated from himself as a tool in the institution created by his own hand, which indicates the alienation of man from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highlighted Human dignity. Finally, human dignity is manifested by some history and society form.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