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叶政 发表于:2012-07-03 13:04  点击:
【关健词】中苏论战;中苏关系;意识形态;十年探索;历史影响
另一方面,中苏论战使本来就有所发展的左倾观点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升级。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两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差异性逐渐增大。这种差异突出体现在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手段或方法的选择

  另一方面,中苏论战使本来就有所发展的“左”倾观点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升级。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两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差异性逐渐增大。这种差异突出体现在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手段或方法的选择上。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寻求比苏联更有效率的建设手段和发展战略,是当时强调“以我为主”发展思路的核心所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即是落实这一发展思路的理想模式。对于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赫鲁晓夫一方面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视之为对苏联经验普适性的挑战。尤其是中国人提出的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更令其感到中国意在同苏联争夺国际共运的领导权。赫鲁晓夫还在各种场合批评、讥讽、指责中国的国内政策是“冒险主义”、“唯意志论”和“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认为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不过是俄国原始人民公社的翻版,是一种幼稚的空想,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1958年访华时,赫鲁晓夫非常明确地表示:“你们这个大跃进,我们还是不理解。我们认为有超越阶段、忽视规律的情况。”[14]在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痕并逐步扩大的背景下,对中国国内政策的任何非议都可能引起毛泽东的反感。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在一则批语上就写道:“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跃进,这三件,赫鲁晓夫们是反对的,或者是怀疑的。我看他们是处于被动了,我们非常主动……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大批反对派和怀疑派”[15]。此外,党内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在当时还被不恰当地与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分歧相联系。例如,在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把党内关于“包产到户”的认识分歧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认为是闹单干,是退到比赫鲁晓夫还不如的南斯拉夫修正主义的道路上去了。
  基于对国内外环境作出日趋紧张的判断,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并断言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危险。与此同时,中苏论战和国际反修斗争的开展,推动了国内“反修防修”运动的兴起。“苏联内部出现修正主义的情况使毛泽东深受震动,他开始觉察到中国本身也存在类似的现象”[16]。对苏联“变修”的判断,加剧了毛泽东对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忧虑和危机感,促使中国国内政策调整的重点转向“反修防修”,抓好阶级斗争成为党和国家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核心主题。此后,我们党将国际上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与国内批判“修正主义”联系起来,中苏论战在当时也被赋予了对外和对内的双重使命。对外,是要向国际社会表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中国持有和苏联截然对立的原则立场,要通过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明辨是非,揭露苏共及苏联变修的实质;对内,则是要向全党表明修正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严格界限,要通过思想教育,统一认识,巩固队伍,肃清苏联的影响。总之,如果说最初党的某些“左”的错误认识,还主要是因以往的经验依赖和思维局限而产生的;那么,随着中苏分歧的加深特别是论战的全面展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等理论经过进一步梳理趋于系统化、完备化,党的指导思想就越发显现出“左”倾的趋向。
  四、结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以一种理论斗争的特殊形式,反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分歧。中苏论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同时,也存在着把经典当作教条的认识偏误。尽管这或是出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的主观善意,或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正统地位的责任感使然,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中苏论战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五六十年代国内意识形态建设的正常进程。理论准备的不足,对革命传统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依赖,再加上急于在短期内摆脱落后面貌、赶超发达国家的迫切意愿,造成党在指导思想和政策制定上日趋冒进,最终使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上呈现出曲折的发展态势。这是我们从中应当深刻汲取的教训之一。
  世事沧桑,喧嚣已落。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纷繁复杂、日新月异、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走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和竞争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构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拘泥于任何人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内的过时观点和历史结论;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基本原则,正确地把握国情和世情的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条条框框或某种先验模式出发来探寻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路径。惟此,才是认识真理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1]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N].人民日报,1963-09-26(1).
  [2]吴冷西.十年论战——1955-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争取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胜利[N].人民日报,1961-01-31(1).
  [4]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N].人民日报,1963-10-22(1).
  [5]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N].人民日报,1964-03-31(1).
  [6]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
  [7]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4.
  [8]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6.
  [9]金春明,陈登才.毛泽东思想发展史[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80.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744.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85.(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