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新疆玛纳斯定湘王庙及其信仰探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唐娟 发表于:2011-09-15 20:49  点击:
【关健词】清末民国;玛纳斯;定湘王庙;民间信仰
本文综合文物碑记、历史文献资料及口述史文本对清末民国时期新疆玛纳斯定湘王庙的建筑、信仰、庙会活动进行描述,进而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来分析和考察定湘王庙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影响。

一、清末新疆定湘王信仰概述
  定湘王相传是清代湖南善化(长沙城内)的城隍,其主要圣迹是1851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部围攻长沙,清军曾国藩所部湘军艰难据守,且左宗棠时为曾国藩幕僚。相传在城池即将告破之时“城隍显灵”,迟滞了太平军的进攻,湘军援兵旋至围解,萧朝贵亦因此役身亡。湖南官员遂上书朝廷请封“善化城隍”为“定湘王爷”。由此湘人信其灵验。湘军将士,皆为定湘王设立牌位,随军出征转战南北。
  清光绪初年随着以湘军为主力的清军收复新疆,使得自同治以来的中国西北边疆危机有所缓解。与此同时在近代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湖南人也将其“定湘王”信仰传入新疆。至清末新疆定湘王信仰遍及新疆北部主要城镇及湘军西征路线的部分要地。在天山北路自东向西有镇西(今巴里坤)、哈密、奇台、吉木萨尔、迪化(今乌鲁木齐)、绥来(今玛纳斯)、乌苏、伊犁绥定城(今霍城县境内),及天山南路的吐鲁番、婼羌(今若羌)等府、州、县(直隶厅)均建有定湘王庙。其中,玛纳斯县定湘王庙及其信仰情况保留有文物碑记、历史文献资料和口述史文本,借此以略窥清末民国定湘王信仰在新疆传播之全貌。
  二、清末玛纳斯定湘王行宫的创建
  光绪元年(1875),清廷委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调集各路大军西征阿古柏侵略势力。在西征部队中,有二十余营湘军。自光绪二年(1876)起逐步收复新疆。①左宗棠为湖南湘阴人,加之数量众多的湘籍官兵,为在塞外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便自然搬来“定湘王”以求庇护。于是“定湘王之香火遂遍天山南北”了。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绥来县(今玛纳斯县)军民在玛纳斯南城东北隅创建“定湘王行宫”,该庙坐南朝北,庙殿三进,正殿供奉定湘王像。③清末编纂的《绥来县乡土志》记载该县有“一定湘王庙在南城内北向,系光绪二十六年创修”。④
  1983年7月,玛纳斯县地名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定湘王行宫”(王爷庙)遗址中,抢救出一通石碑,现陈放于玛纳斯县文管所中。该石碑背面为《创修定湘王行宫记》,碑记落款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于经历了百年的风吹日晒,不少字迹剥落,很难辩认。⑤《创修定湘王行宫记》碑文中阐明了关于清末收复新疆以后在天山南北修建定湘王庙的缘由。记述了光绪年间左宗棠所率湘军将士为纪念家乡神灵“定湘王”而建祠的事迹。碑记对考证玛纳斯县建县时期清代官制军事布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⑥
  三、民国时期玛纳斯定湘王庙庙宇建筑
  清末民国期间,玛纳斯县的庙宇规格之考究、庙会活动之繁盛,在天山北路乌鲁木齐以西至伊犁一线堪称上乘。在庙会期间,除举行各种祭祀外,商人借庙会之际进行集市贸易活动,交换城乡物资,有如现今的“物资交流会”。⑦
  20世纪80年代,玛纳斯县文史专家郭建新⑧通过寻访当地老人,记述了民国时期玛纳斯县城“王爷庙”(即定湘王行宫)情形如下:
  “定湘王庙有山门三进,进中山门即是一个木结构精美的戏台。院中台前院中两侧立有两个带斗旗杆。大殿三进,中殿放着四个锦幡,上面挂满五彩绸缎布条,写着捐款修庙人的名讳;还有两个兵器架,插着十八般兵器,是建庙时仿造的,都是真刀真枪,只是年久不用有些锈斑。定湘王是一尊泥像,金面彩身,五缕长髯,似个文官模样,怎能是一个武将呢?寻问之下回答有二:一曰封爵之后为文官;二曰是湖南人搞错了”。
  由此可见,民国期间定湘王庙仍保留较为完好。
  四、民国时期玛纳斯定湘王庙信仰及庙会活动
  定湘王信仰活动主要为地方官员为保境安民而祈福,当地百姓求神灵庇护,为安居乐业请愿。“玛纳斯县庙宇之精华,建筑考究,庙事活动频繁,是其它各庙不能相比的”。
  郭建新在《四大庙宇及其庙会》中记述了民国20世纪40年代玛纳斯定湘王庙祭祀活动的情况:“祭祀者皆长发束冠,着青袍布鞋白袜,手执拂尘,但不拿念珠。求签问卜者在道人的引导下,在神灵面前跪拜之后摇签看书,吉凶之事尽书其内;也有问病求药的,形式相同。主持庙务的有三个道人,其中有一个年轻道人,武威人。不足30岁;另外两个都在40以上,其中一位刘姓老道也是甘肃人,主持庙务。三位道人后来云游未归,在该庙拆毁前夕,刘老道去迪化城隍庙落脚。庙左有一处地方,盖有一个小庙,内供土地神,周围有几块菜地,这是王爷庙道人种菜的地方”。
  定湘王庙的戏剧演艺活动尤为频繁,多为酬神、还愿者献戏。上演剧种起初为湖南花鼓戏,民国以后其他剧种也进入该戏院。郭承华在《绥来县的庙会》中回忆20世纪30年代前的玛纳斯庙会情况:“王爷庙在玛纳斯南城东北角,供定湘王。戏台考究,彩色油漆。戏台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台上有“出将”、“入相”两个边门,后为化妆室。戏台两厢白壁上绘有《刘海撒金钱》和《哪吒斗海龙》的水墨故事画,绘画精美,是两幅艺术作品。前来逛会的人大都是看戏的。”⑨
   《玛纳斯县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后,定湘王庙改为玛纳斯县联社生产资料仓库,不久后旧建筑全被拆除。”⑩
  五、结语
  在清末民国时期新疆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场域中,湖南省籍人士成为了对当时新疆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的社会群体。定湘王信仰也在清末收复新疆及在新疆建省进程中由湖南省籍人士带入,并陆续在多处城镇发展的民间信仰。正由于此,定湘王信仰不单只是通常意义上的民间信仰,而使其附加了更广泛的社会功能,其中也为我们呈现了近代在疆湘人社群组织模式与文化认同的变迁。
  虽然定湘王庙经历了由“湖南会馆”到“花鼓戏剧场”再到其文化职能被“汉文化促进会”所取代的历史变迁,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但是定湘王信仰仍得以留在方志文献和民间记忆中的印记,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人类学素材,其中之流变折射出了有关近代湘人社群的文化调试与地域性认同的重塑。
  注释:
  ①②⑤史全生.玛纳斯文史资料(第3辑)[Z].政协玛纳斯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内部资料),1985:146.
  ③⑦⑩玛纳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玛纳斯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