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陈地历史地理与文化小记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黄丽 发表于:2011-11-10 12:16  点击:
【关健词】小记,文化,历史地理,陈地,周代,
陈地位于今河南淮阳一带,因陈丰氏定居此地而得名。   陈乃原始氏族部落的名称,起源于陕甘之交的岐山一带(今陕西宝鸡),与黄帝一族互相通婚。后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肥沃的平原——河南宛丘(今淮阳)。《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虚也。”太皞曾居过的地方

周时陈国本是中原列国中的大国之一,由于多次内乱及强国侵凌,国势日益衰弱。公元前478年,楚惠王灭亡陈国,陈成为楚之陈县。后为楚都,称为陈郢。后秦置陈郡,郡治陈县。
  一、 陈地的地理位置与其发展
  陈地位于淮河支流汝颖水流域,是沟通中原与东部、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陈在春秋时期渐受列强的侵凌与蚕食。《左传》中记载,位于楚、齐、郑、宋、晋之间的陈多次卷入战争,或被大国欺凌,直至亡于楚:
  然而春秋时期的战争、盟会交流正促进了陈地的交通发展。因位于各大国之间,往往须在敌对双方周旋,所以应接往来,传递文书信息往往特别频繁,邮驿制度也随之发展起来。又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公元前546年,楚国令尹子木在宋都商丘与晋、宋等国诸侯代表会谈过程中,“使马白谒诸王”,向楚王紧急请示。马白是高级官员乘坐的传车。据考证,楚国令尹子木所派高级管员,乘马白从商丘出发,须向西经陈(淮阳)、顿(商水)、召陵(郾城东)、胡(郾城南),再经缯关(方城)、申(南阳)、邓(湖北襄樊),南行至楚都郢(湖北江陵)。可见不仅陈地,整个江淮地区的交通已相对便利。
  便利的交通为陈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楚之宛、陈,……皆为天下名都,……居五诸之冲,跨街衢之路也。”“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经济作物也得到发展,“陈夏千亩漆”。可见陈地不仅是军事重地,在战国时期也是商业都会。
  二、 陈地风俗物产
  《诗经》里有《陈风》十章,专叙陈国的风俗情况。《陈风·宛丘》陈大夫在宛丘之下及去宛丘的路上击鼓舞蹈,寒暑不断,可见宛丘成为陈国臣民的聚乐之地。《陈风·东门之池》,所载东门之池也是青年男女幽会之地。《陈风》中出现的陈国物产有,枌、栩、杨、梅、椒、麻、蒲、棘、苕、荷、菡萏等。
  三、楚系考古文化遗存
  陈地周代考古有淮阳平粮台、马鞍冢两处遗址,均为东周墓葬,墓葬类型属于楚系,但是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
  (一)中原文化影响
  陈地受中原葬玉文化影响较深,木质乐器发现较少,新出有陶乐器。淮阳马鞍冢楚墓墓室系夯土版筑,器物组合多玉器,陶礼器组合鼎、簋,与其临近中原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此外,陶器多罐则是受到淮河上游地区的影响。
  人殉习俗,本源自中原地区,是商周以来的传统,广泛存在于东周各诸侯国。春秋以后逐渐减少,而豫南地区春秋时期盛行,至战国中期的陈地仍存在。春秋晚期,江陵等地出现以木俑代替人殉,淮河上游地区木俑见于战国中期,中原地区东周墓则少见木俑。
  随葬器物组合方面,春秋时期,大中型墓以青铜器、玉石料器为主,小型墓以陶器为主,与中原地区相似。
  (二)楚文化影响
  楚系方国墓葬中型墓多随葬有陶器,为地方文化特色,战国时期,大中型楚墓多随葬大量漆器、陶器,与江陵地区相同,此外,此地楚墓随葬兵器,虽不及江陵地区盛行,但与中原地区相比则过之。
  从目前陈国铜器资料来看,西周中晚期,陈国的基本组合为鼎、簋、壶等器物,呈现出中原姬周文化的电箱特征。进入春秋以后,陈国铜器中簋类器物较少见,簠却增多,这是楚文化礼器组合的影响。
  (三)铜器铭文所见陈国婚嫁
  陈国有铭铜器中,有十件反映了陈前后七次嫁女与他国的史实。其中两次嫁女于周天子,一次嫁女于沦(顿),另四次不明夫国为谁。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陈先后六次嫁女于它国,所适分别是卫、郑、蔡、息、周、鲁,夫方皆为姬周王室及其宗枝。
   可见陈国与姬姓诸国的婚姻关系,表明陈与姬姓诸国有特殊的关系。但是春秋后期基本已无陈与姬姓诸国的婚姻联系,可见楚对陈的影响已经逐步加大,同时也表明经历连年的战争,陈的地位急剧衰落。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81.
  [2]何光岳.楚灭国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考古四十年[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马世之.河南楚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原文物,1989(4).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中)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