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在重庆抗战时期的活动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守军 发表于:2010-12-03 10:35  点击:
【关健词】九三学社;民主科学座谈会;作用;事迹
九三学社的诞生同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政治形势发展密切相关,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客观产物。无论从“自然科学座谈会”到“民主科学座谈会”,还是从“九三座谈会”到“九三学社”,在重庆的中国文教、科学技术界的人士,即九三学社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成员都秉

一、九三学社的由来
  (一)九三学社诞生的历史背景
  九三学社的诞生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政治形势发展的必然。首先,“五四运动”为九三学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干部基础;其次,九三学社的诞生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精英追求民主政治、科学救国,并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的国民党政府极端失望的积极反应;第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深入发展争取更多同盟者的必然结果,即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九三学社产生的政治基础;第四,是1939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影响、支持、领导下第一、二次民主宪政运动深入发展的结果。此外,中共中央南方局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和1945年8月为了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安危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对九三学社的正式成立都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从当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看,国民党在军事和外援方面占相当优势,政治上却多处于被动和劣势,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虽相对较弱,但政治上占有先机,军事力量还在不断壮大;从爱国民主人士以及其他小党派等中间力量来看,他们在国统区虽无一兵一卒,但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国内外都较大,而且对蒋介石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在抗战中支持中共的政治主张,强烈要求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实现,是一支十分重要的政治力量,是国民党统治内的隐形“****”,因此,无论主客观形势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尽一切可能联合尽可能多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掌握引爆那些“****”的导火索,才能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39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组织进步力量争取时局好转的指示》中指出:“一切站在国共之间主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所谓中间力量,最近期间表现出政治积极性日益增长,成为推动时局好转的极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用极大努力帮助他们用各种方式组织起来。”1940年3月11日,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报告中指出:“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争取中间势力是我们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的极重要的任务”。在国统区工作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邓颖超等,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在重庆经常同爱国民主党派和人士接触,参加他们的活动,分析国内外形势,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对他们给予鼓励、支持和推动[1];从国际形势看,欧美,甚至苏联为了顺利获得在中国的现实利益,它们都希望中国政权“稳定”,国民党应让渡部分权力与在野党派和人民,继续“合法执政”,于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内外压力下“欺骗性”地作出要实行“民主政治”的姿态。在如此形势下,1944年下半年到1946年,中国出现了从民国初年以来的又一股“组党”热潮: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12月,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国民主促进会先后成立;中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更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1946年,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和九三学社诞生。这样,从当时整个国内外情况看,九三学社的诞生就成为必然了。
  毛泽东主席在重庆出席国共和谈期间,专程会见了曾给中国共产党很大帮助的许德珩、劳君展夫妇。在与许德珩夫妇交谈中毛泽东热心鼓励并支持许德珩把“民主科学座谈会”搞大,搞成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并会见了后来成为九三学社核心成员的梁希、潘菽、金善宝、涂长望、谢立惠等著名科学家。毛主席的鼓励、支持坚定了许德珩等人把九三学社建成永久政治组织的信念,同时,为了纪念1945年9月3日日本签字投降正式生效和继续“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先成立了称之为“九三座谈会”的组织。1946年1月6日,“九三座谈会”举行了大会,声援支持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希望他们要担负起中国人民赋予他们的历史任务,同时决定筹组九三学社,具体工作由褚辅成、许德珩、张西曼等人负责。在决定“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转折关头,经过4个多月的积极筹备,1946年5月4日,以“民主科学座谈会”为基础,九三学社在重庆青年会大厦正式成立。从此,九三学社作为一个政治组织,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九三学社的宗旨
  九三学社当时的宗旨是继承“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反对内战,争取和平与民主。九三学社在其成立宣言中提出:促进民主政治之实现,争取人民之基本自由;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坚决反对内战;肃清贪污,反对官僚政治;尽快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立民主的经济制度,反对官僚买办资本;学术思想自由,奖励科学研究;积极普及国民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民文化水准,反对封建迷信与复古运动;加强同盟国家之团结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她的成立过程,还刊发了九三学社成立大会的有关文件材料,如《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等[2]。
  九三学社成立后,团结和联系了一批进步的文化教育、科技界高级知识分子,积极支持中共的各项主张,有力地支持并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顺利发展。
  二、九三学社成立的具体过程
  (一)从“自然科学座谈会”到“民主科学座谈会”
  抗战初期,北方和沿海一批高校为躲避战乱内迁到重庆。1937年,中央大学迁到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一批知名教授如金善宝、梁希、潘菽、涂长望、干铎、李士豪等也随之而来。他们和重庆大学的谢立惠等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时局、交换消息,从而逐渐了解并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政策,时常的聚会探讨亦加深了他们之间的认识和友谊,使他们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政治立场和共同的志向。特别是潘菽教授,其长兄潘梓年是重庆《新华日报》社的社长,通过潘菽的关系,在重庆的这些知识分子不但能看到《新华日报》,还能经常参加《新华日报》社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到周恩来住所听抗战形势报告会和参加座谈会。
  1939年春天,梁希、金善宝等教授在周恩来、潘梓年同志帮助指导下在中央大学发起了“自然科学座谈会”,其基本成员主要是内迁重庆以及重庆本地少数几个著名大学的教授,前后约近20人,活动地点也不固定,多半以座谈会、聚餐等形式进行。经常出席活动的人主要有梁希、潘菽、金善宝、涂长望、干铎、李士豪、谢立惠等人。梁希是“自然科学座谈会”核心人物之一,他是我国现代林学界的一代宗师。另外一个核心人物是我国农学界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东方神农”的金善宝。他们在一起主要是了解、学习马列主义读物,分析讨论时局。这个活动使与会人员增长了政治见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觉悟,他们还参加了一些对革命有益的实际工作,其中,梁希表现尤为突出。 “自然科学座谈会”这个组织当时是不保密的,但参加成员却是不公开的。在周恩来的授意下,潘梓年直接或间接指导着“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活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