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格森“绵延”概念之内涵及其对过程哲学的影响(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罗跃军 发表于:2011-09-08 14:21  点击:
【关健词】绵延;怀特海;过程哲学
因此,只要真正恢复了绵延的本来面目,无论是物理决定论,还是心理决定论,都不再把绵延与广延、陆续出现与同时发生、性质与数量混淆在一起,那么那个活生生的、持续变化着的自我(或意识状态)具有自由意志的问题

  因此,只要真正恢复了绵延的本来面目,无论是物理决定论,还是心理决定论,都不再把绵延与广延、陆续出现与同时发生、性质与数量混淆在一起,那么那个活生生的、持续变化着的自我(或意识状态)具有自由意志的问题就是不言而喻的。
  3. 把握绵延的方式与绵延的根基
  在讨论了绵延的真正含义之后,柏格森又对通常人们之所以容易误解纯粹绵延的根由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一方面,正是由于外物和语言的影响才使得我们经常把变动不居的感觉固定化,也即,为了社会公共生活的便利性,“我们本能地倾向于把我们的种种印象凝固化,以便使用语言来表达它们”,从而导致人们经常用语言所指称的感觉对象来替代处于永久变化之中的感觉。例如,当一个人童年时用某一语词来描述对某种滋味的感觉,若干年后还是使用同一语词来描述那种感觉,这就是一个语言把感觉凝固化的鲜明例子。[2](P88)另一方面,分析和推理则使得无时不在发展变化着的情感遭到歪曲,即,情感本身是其各个瞬间互相渗透的绵延,但“我们一把这些瞬间彼此分开,一把时间散布在空间之内,我们就已使这情感失去了它的生气与它的色调……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对自己的情感加以分析,其实不知我们已用一系列无生气的状态替代了它;这些状态可被译成语言,每个状态是整个社会在指定情况下所得到种种印象之共同的因素和非私人性质渣滓”。例如,强烈的恋爱和沉痛的悲哀是许多难以界定清楚的情感因素的相互融合,若一旦试图以空间化的语言来分析它们时就必定会造成曲解。[2](P89-90)
进而,柏格森指出把握绵延的真正方式不是反思意识或理智(intelligence),而是直觉(intution)。当然,柏格森自己也意识到使用“直觉”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危险性,因为自谢林和叔本华等哲学家之后,“直觉”一词具有了某种反理智的含义。但他认为,他和这些哲学家关于直觉的看法完全不同。谢林等哲学家看到了理智概念的无力,于是诉诸超理智的直觉(supra-intellectual faculty of intuition)去达至永恒。但是,柏格森强调这种直觉并没有摆脱那种把时间空间化的错误,因为当说“直觉”达至永恒时,只不过是用直觉一词代替了诸如“实体”、“自我”和“理念”等术语罢了,而他所谓的直觉是要发现纯粹的绵延,“去把握那种以流动性为本质的实在”[3](P33-34)。
  柏格森所谓的直觉包含着如下几层含义:首先,直觉意指的是“直接的意识(immediate consciousness),一种很难与所看到的对象区分开来的景象(vision),一种接触甚至是符合的知识(a knowledge which is contact and even coincidence)”。其次,直觉是“扩展了的意识”,它能通过模糊与清晰的转换使我们知道无意识的位置和边缘,从而肯定在心理学中意识与无意识共存。再次,直觉不仅是对我们自己意识的直觉,而且也是对其他人意识的直觉,因而它为探讨一般性的意识提供了途径。[3](P36)复次,由于“纯粹的变化和真正的绵延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或饱含精神之物”,所以“直觉就是那种达至精神、绵延和纯粹变化的方式”。[3](P37)最后,直觉的根本性内涵就是“按照直觉的方式去思考就是在绵延中的思考”,从而与理智形成鲜明的对比:理智从静止开始去重构运动,而直觉从运动开始来看作为运动抽象瞬间的静止;理智关注的是由变化构成的事物,而直觉关注的则是作为本质的变化;理智认为创新不过是原有元素的重新排列,而直觉看到的是一个难以预料的、新奇不断发生的序列;理智作为习惯性的思想活动是容易得到的,并可以被随意地延长,而直觉是很难达到的,并且持续时间很短;理智所使用的是诸如数量、同质化等清晰的概念,而直觉所使用的则是绵延、性质上的或异质性的多样性和无意识等概念,因而具有模糊性。[3](P38-39)
  概而言之,由于直觉直接与内在绵延相连,所以“它所抓住的不是那种被并置在一起的陆续发生,而是一种内在的增长,即,过去连续地延伸到已经混合在未来之中的现在”[3](P35)。
  与此同时,柏格森认为,这种被直觉所把握的绵延之根基就是“生命冲动(élan vital)”。在此,他反对把生命的进化描述成炮弹从炮筒发射,而强调把生命的进程比喻成一颗炮弹的碎裂,并且这些碎片会继续炸裂成更小的碎片。因而,“生命从起源开始,就是同一个冲动的延续,它分成了各种不同的进化路线。通过一系列的增添,一些东西成长发展起来,而这些增添就是许许多多的创造”[4](P49)。正是以这种由生命冲动所形成的创造进化论为基础,柏格森对机械论、目的论和达尔文的消极进化论给予了深刻的批判,而强调生命冲动的自由创造本性。
  以上我们系统地探讨了柏格森绵延思想的内涵,下面分析一下怀特海过程思想的基本内涵,并考察柏格森对怀特海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二、怀特海过程思想的要义
  
  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是英国的数理逻辑学家、物理学家和“最伟大的形而上学哲学家”,其思想发展经历了早期的数学阶段,曾与其学生罗素合著《数学原理》;中期的科学哲学阶段,在伦敦执教时研究理论物理学,包括牛顿的自然哲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晚年的形而上学阶段,在哈佛教书时期形成了以过程观念为核心的哲学形而上学思想。其过程思想的含义主要体现在《过程与实在》一书中。
  从总体来看,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一个现实的实际存在物如何变化构成了这个现实的实际存在物的其所是;以至于对现实的实际存在物的这两种描述不是彼此无关的。它的‘存在’是由它的‘变化’构成的。”[5](P32)也就是说,过程哲学“把世界的本质理解为过程,认为世界的实在性正在于它的过程性,过程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过程;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6](中译序,P28)。
  具体来说,怀特海通过分析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这句名言,指出过程与流变是传统哲学史中古已有之但被遮蔽了的思想,所以,阐明“万物皆流”的含义就是形而上学的首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认为,就需要把赫拉克利特这句名言分解开来。他指出,这句话涉及三个词语:所有、事物和流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