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格森“绵延”概念之内涵及其对过程哲学的影响(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罗跃军 发表于:2011-09-08 14:21  点击:
【关健词】绵延;怀特海;过程哲学
首先,就流变(fluency)而言,其与诸如地球、山脉、人的精神和上帝等事物的永久性(permanences)相对。在怀特海看来,苏格兰基督教赞美诗作者赖特(Henry Francis Lyte)所写的一首圣诗开头两句恰好表明了这种流

  首先,就流变(fluency)而言,其与诸如地球、山脉、人的精神和上帝等事物的永久性(permanences)相对。在怀特海看来,苏格兰基督教赞美诗作者赖特(Henry Francis Lyte)所写的一首圣诗开头两句恰好表明了这种流变与永久性的共存:“与我同住,夕阳西沉迅速(Abide with me; Fast falls the eventide)。”那些坚持第一句话的哲学家提供了各种关于“实体(substance)”的形而上学;相反,那些坚持第二句话的哲学家则发展出了关于“流变(flux)”的形而上学。[5](P209)当然,大多数哲学家并不是非此即彼地选择这两者之中的一种立场,而是在这两种立场之间保持着一种不稳定的平衡。例如,柏拉图在其“不变的精神王国”中找到了那种永久性,与此同时,在其理念与可感世界的交织中发现了流变。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是实体与属性这种逻辑区分的理论先驱;另一方面他也对“生成(generation)”这一概念作出了杰出的分析。
  在这里,怀特海认为哲学史支持柏格森的批判,“它总是忽视流变,总是按照不变的范畴来分析世界”[5](P209)。但他不同意柏格森对“空间化”的指责,而认为“空间化”是达到用合理的熟悉语言所构建的、清楚明白的哲学之最佳路径。而且,怀特海还提出,17—18世纪的哲学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似乎已经部分地意识到“流变”具有两种形式:一是洛克所说的“某种特定存在物的真正内在构成”,怀特海称为“合生(concrescence)”;二是洛克所说的“永远地消亡”,怀特海称之为“从特定存在物向特定存在物的转变”。[5](P210)
  其次,就事物而言,那些流变着的事物是什么呢?怀特海说:“这个最一般的术语‘事物’——或者同样可以称为‘实际存在物(entity)’——只不过意味着那些在每一合生实例中发现其生态位(niches)的‘多’中之一罢了。每一合生实例本身就是正在谈论着的、新的个体‘事物’。”[5](P211)换言之,如果我们对新的事物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它就是合生,因而并没有合生和新的事物这两种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现实性(actualtiy)”就是最终“进入到具体之中”,所以,根据这种“进入具体之中”的概念进行抽象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因为“它要求我们把事物看做不是事物”。
  进一步来说,“合生的实例”就是“现实的实际存在物(actual entity)”或者称之为“现实的场合(actual occasion)”。这种“现实的实际存在物”或“现实的场合”就是世界由之构成的最终的真实存在,在其背后不可能再找到比它们更真实的存在了。虽然它们彼此之间在重要性或功能等方面有着程度上的不同,但就现实性而言,它们都是一样的。因此,“最终的事实就是现实的实际存在物,一切均如此;而这些现实的存在物就是复杂而相互依存的经验之流”[5](P18)。也就是说,“现实的场合”并不是一组完成了的事物,而是另一个合生得以形成的一种立场。正是从这种转变的角度来看,“‘这个现实世界’总是一个相对的术语,它指那种以现实场合为先决条件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新的合生的材料”[5](P211)。
与此同时,怀特海指出,通过对“现实的场合”所作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把个别的不同实际存在物转变为一个具体复合物的组成部分的活动,而“感觉”就是用来描述这种活动的。所以,“现实场合就是由感觉过程所引起的合生”。具体来说,这种感觉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反应阶段、补充阶段和实现阶段。所谓“反应阶段”就是把现实世界看做审美综合的客观材料,并完全接受这一现实世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有各种个人的感觉中心处于现实世界之中,它们彼此之间是外在的,互为先决条件,但没有进入到个人的直接经验。所谓“补充阶段”就是把许多在前一阶段里体验为异己的感觉综合到一种审美鉴赏的统一性之中,从而生成“意欲(appetition)”和“愿景(vision)”的阶段。它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审美补充阶段”和“理智补充阶段”,把身体上的感觉与概念上的感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把永恒的对象(eternal objects)与现实关联起来,于是产生出一种带有理智活动的“现实的场合”。所谓“实现阶段”就是合生成为一种完全确定事实的阶段。它消除了一切不确定性,潜在完全成为了现实,体现了一种是或否的确定态度。[5](P212-214)
  在探讨“现实的场合”或“现实的实际存在物”时,怀特海也引入了另一个主要概念“领会(prehension)”,它可以“在其自身中复制现实的实际存在物的一般特征”,它是那种“能够展示现实的实际存在物本性中最具体的要素之分析方式”[5](P19)。所有“领会”都包含着三个因素:正在领会的主体、被领会的材料和主体如何领会那种材料的“主观形式”。据此,可以对“领会”作出双重区分:一重区分是直接对现实的实际存在物进行领会的“身体领会(physical prehensions)”与对“永恒对象”进行领会的“概念领会(conceptual prehensions)”;另一重区分是被称为感觉的“肯定领会”和从感觉中取消的“否定领会”。[5](P23)
  再次,就所有或多而言,怀特海认为,“多”这一范畴表达的含义是“分离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的观念恰恰是“存在(being)”概念的基本构成要素,因为有许多“存在”处于这种分离的多样性之中。而与“多”相对立的另一范畴“一”,不是指“整数的一”,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复合观念”,即,“一个特殊的实际存在物”。这两个范畴互为对方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怀特海提出联通这两个范畴的桥梁就是“创造性”,因为通过创造性原则,作为分离的宇宙的“多”变成一个作为联合的宇宙的“现实的场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创造性产生了新的事物。用怀特海的话说,“一个现实的场合是一个新的实际存在物,它不同于其所统一的多之中的任何实际存在物”[5](P21)。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