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最高哲学境界(3)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马金月 发表于:2010-10-02 11:10  点击:
【关健词】孔子;《论语》;孟子;《孟子》;文化伦理;人类人生;哲学境界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孔子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孔子提倡“好学”,孟子倡导“养气”,都是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在这十则语录中,不仅讲仁、讲义、讲仁政、讲爱民是讲人格修养,其他几条,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松柏后凋”,“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都是在讲人格修养。可以说,在重视和讲求人格修养这个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华。
  当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时空的限制,都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结构整体,因而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不应当全盘照搬到今天来,只能是批判地继承。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汉儒和宋代理学对孔孟思想的阉割,也不能倒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而应当像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那样,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内核分解出来,并依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事实上,这里所说的“民本”思想、“好学”精神、“从善”意识、“得道”观念、“成仁”节操,只要对“民”、“学”、“善”、“道”、“仁”作出正确的解释,也许都是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至于“逝者如斯”、“松柏后凋”、“得道多助”、“身正令行”、“生于忧患”等所蕴藏的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内涵,恐怕也是永远颠扑不破的。
  结论 :总而言之:孔子与《论语》;孟子与《孟子》中所宣扬的孔孟之道 ,无论从哪一角度来看,都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集大成者,并且堪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柱石——即人类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心得》,南海文艺出版公司,2007年一月北京第一版.
  [2]孔子孟子,《论语 孟子》,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1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邵桂珍,《格言精粹》,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10第一次印刷.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