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国“1914年思想”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邓白桦 发表于:2010-10-14 11:27  点击:
【关健词】德国;知识分子;1914年思想;1 789年思想
一战初期德国知识分子受到国内普遍的爱国热情,特别是“城堡和平政策”的启发,尝试发展出一套未来社会新秩序,来解决一战前国内的教会对立、宗教歧视、党派和劳资斗争问题。这个设想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被称为“1914年思想”。“1914年思想”是德国知

1914年是20世纪灾难的发端年,虽然迄今国内外史学界对德国在一战中的罪责问题仍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德国国内膨胀的民族主义对这场战争所起的催化剂作用。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开端和发展都离不开德意志的民族精英——知识分子阶层。18世纪末,莱辛、歌德、赫尔德等人率先提倡德意志文化,随着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开始,在黑格尔、费希特、阿恩特等知识精英的推动下,文化民族主义演变为政治民族主义。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国内的民族主义在政治力量的推动下迅猛发展。民族主义者强调的是本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的东西,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参照物是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西欧自由主义,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也是其对西欧自由主义的批判过程。一战爆发后德国知识分子从战争动员,特别是“城堡和平政策”中看到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形成的可能,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和对新社会秩序的渴望形成了德国国内的“1914年思想”,它是对法国大革命“1789年思想”的彻底否定,是德国知识精英提出的反西方的“德意志独特道路”意识形态,知识精英强调“德意志本性(das Deutschewesen)”在社会秩序、经济和政治中的反映,并以此为理由提出反对西方自由主义的社会秩序,建立适合德国的社会秩序。本文就“1914年思想”的产生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试作分析。
  
  一、“1914年思想”的产生背景
  
  “1914年思想”是德意志知识分子对“德意志独特道路”的诠释。“德意志独特道路”伴随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而发展,根植于德意志知识分子对德意志民族特性的解读。“德意志独特道路”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其在欧洲的特殊地位和辉煌历史给德意志人留下了光荣的集体记忆遗产,德意志人自认为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文化的继承者、建设者和传播者。德意志的民族优越感与德意志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情怀与这段早期历史是分不开的。但帝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缺乏权力中心,给德意志民族的统一造成了严重障碍,也阻碍了德意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7世纪,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成立德语协会,致力于改变法语和拉丁语垄断整个德意志学术界和上流社会的状况。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号召德意志人扔掉从法语里捡来的“装饰品”,恢复“古老、诚实的德语的内核”。面对18世纪法国文化在欧洲大行其道,最早具有民族意识的德意志知识分子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他们开始创办德语杂志,用德语创作诗歌和话剧,在大学用德语授课,目的在于反对模仿法国文化,剔除外国语,净化民族语言,颂扬德意志的光荣与伟大,探寻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源泉。德意志知识分子开始研究日耳曼人的史诗,搜集日耳曼民歌,回忆、歌颂德意志民族光荣的过去。
  1789年法国大革命与随后的拿破仑战争催生了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也是“德意志独特道路”产生的重要时刻。德意志知识分子开始时几乎一致盛赞法国大革命,激动地为大革命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欢呼,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很快就对雅各宾专政和法国人的暴力行动感到反感和厌恶,开始寻找另外一种改造社会的途径。德意志知识分子既不赞同专制主义统治,也不赞同暴力革命,而是希望以社会进化式的缓慢改善来达到理性社会,追求和谐地调和矛盾。对应法国大革命而出现的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意志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德意志式的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提倡通过艺术和文学的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普遍道德意识。在古典主义的倡导下,市民教育得到大力发展,这被德意志知识分子认为是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独特之处。自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el)1813年出版的《德意志论》(De I’Allemagne)开始,德意志知识分子便总是用“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来标榜自己,用德国的文化优越性为其政治上的失落感找寻心理平衡。
  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西方式”自由民主并没有引起德意志知识分子的共鸣与响应,相反,拿破仑的占领激起了德意志人对法国的憎恨,引发了德意志知识分子对国家统一和强盛的向往。1807—1808年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中将德意志文化与法国文化加以区分,建构出一个独特的“德意志”身份,他把路德教派的自由观念与法国的自由主义进行对比,用路德教派对国家的奉献精神来说明民族思想,提出德意志民族道德的、宗教的、教育者的角色是国家。洪堡在1813年《德意志未来宪法备忘录》(Denkschrift tiber die ktinItige Verfassung Deutschlands)中指出民族国家和人民是一个整体,只有强大的国家,才是自由、法律的体现者。在他看来,学校教育必须不受政治的干预,但却需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国家至上”的口号,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现代国家的典范。
  这种对德意志文化优越性的肯定、对法兰西民族的反感和对国家强盛的向往影响着之后好几代德意志知识分子。历史学家兰克认为,德意志民族特征从根本上而言不同于法兰西,它具有完全异样的需求,也遵循完全不同的想法。在他看来,德意志民族的伟大政治任务是创建一个真正的德意志国家,让它尽可能地从所有外来模板与理论中解脱出来,表现出原汁原昧的德意志气质。改革时代与民族统一运动中的普鲁土成为人们寄予厚望的对象。当普鲁士最终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伟大梦想之后,德意志知识分子便接受了普鲁士精神为德意志精神的主导,把普鲁士军国主义当作中欧德意志文化不可或缺的保护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国内爱国主义热情高涨。7月31日俄国总动员似乎向德国人证明俄国已经兵临城下,而英国的参战在德国人看来也证实了他们所担心的被欧洲列强包围的想法。随着战争动员开始,德国国内的劳资关系出现好转。8月2日,自由工会宣布为避免失业、经济危机与社会崩溃,放弃一切劳资斗争的手段,以同国家共渡难关。社会民主党则在8月4日国会投票中支持战争拨款。至此,自由工会与社会民主党已放弃了阶级斗争立场,这一转向当时被宣扬为“城堡和平政策(Burgfriedenspolitik)”。威廉二世因而在战争宣言中颇为心悦地指出:“朕的面前不再有什么政 党,只有德意志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