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山人治生论

来源:NYLW.NET 作者:王燕燕 发表于:2010-02-23 08:56  点击:
【关健词】山人;晚明;治生
个阶层出现并活跃是在晚明。作为被排除在仕途之外的知识流民, 山人“不事产业”.“问舟车于四方”的世俗治生方式曾一度遭到非议,但其多样的治生方式无疑是晚明下层士人生 存发展阻滞下出路的探索与扩展。其治生方式的多元性、流动性、世俗性客观上也为士人人格的完整与健全提供 了契机与条件。

 
“山人”一词由来已久,但其成为一个社会阶层
并活跃是在晚明。谭元春载:“山人者,客之狭薄 技,问舟车于四方之号也”。⋯张建德称:“山人是以 诗文书画为工具,干谒权贵,并不断流动以获得‘幕 修’或赠与为主要目的的士人社会群体”。【21作为一 个举业不成、四处流动的下层文人群,山人的生存方 式不仅受到传统文化与观念的影响,也与晚明独特 环境下下层士人的生存境遇密切相关。以下即从山 人治生方式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 对山人治生问题做一浅述。

 


人之有生也,则有生计,然而中国传统的士人却 “以治生为俗累,以不事生产为高”,这既是长期以 来的士林风尚,也是士人对其道德品质的最后坚守。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当士人在谈及
“生计”这一话题时,立场分明观点集中,然而面对 具体的“谋生手段”。议论却显得匮乏无力。君子谋 道不谋食的风范实际上是在禄利之途使然的情况下 发展起来的。脱离了这一大前提,“百无一用是书 生”也就成了士人谋生困境的真实写照。作为出身 贫寒而又被仕途排除在外的山人,其治生方式及背 后的心态颇值得玩味。
未能人仕的文人历来有之,而对于未仕后的生 计问题,也并非自山人始才凸现出来。对于士人可 持之业,史籍中不乏相关议论。宋人袁采在其家训
《袁氏世范》中讲到:“其才质之美,能进进士者,上 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授徒以受束惰之奉。 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书礼,代签简之役;次 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明遗民王夫之在总结士人经验时,也曾谈及谋生手段:“能士者士,其次
医,次则农工商贾各惟其力与其时”。【31对于晚明未 仕的落魄士人,其治生方式可以有耕读、人馆、医卜, 人幕几种;山人无恒产而又举业不成,其治生方式只 能向传统靠拢。
山人是被排除在仕途之外的下层文人,其主要 的构成是生员群体。明代学校体系开放,生员身份
平民化,造成了山人无法更多地依靠家庭供给来维 持生计,只能自谋出路。处馆是文人传统的职业,山 人举业不成,初期的交游干谒也未开始,处馆成为当 务的谋生选择。明代山人大多数早期都有过类似处 馆的经历。如“周鼎,字伯器,客寓吴中,教授为业, 正统末年,福建盗作,金尚书统兵往征,他以儒士自 荐,愿效力军前,被允”;¨J】吼‘沈如松,以《易》补博 士子弟员,称高材生。然家故贫,罂粟数绝,不能衣 食父母。稍稍以《易》授州里子弟,或馈之金⋯⋯客 游东吴,半以《易》授诸生。借诸生所遗一膳母”;”1 “常熟陈霁峰,为博士子弟员,曾在上海韩氏、乔氏、 杜氏家处馆。后归常熟,‘谢去诸生业,称山 人’。”[61徐渭科考失败后也曾做塾师,陈继儒23岁 馆于王升之,24岁时馆于姚与,26岁馆于王锡爵。 处馆并不是山人治生方式的本质特征,也不是山人 最后的选择。虽然,大多数山人有过处馆经历,但对 于山人来说,处馆只是暂时的栖所,并不是其最后的 归宿。明代塾师地位低落,收入微薄,师道尊严沦
丧,“师道在今日贱甚,而束惰之入仍不足以供仰 俯”,[7】不仅是明代下层士人深刻的现实感受,也是 明代士人群体性的共鸣。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塾师的竞争却异常激烈,“富实之家才有延师之意, 求托者已糜集其门”。【81塾师生存环境的恶化造成 了明代山人以塾师为生的短暂性,也促使了山人不 得不转向其它生计的拓展。
“游幕”是山人另一条重要的治生之道。明代 边防甚重,史载“自隆庆以来,款市事成,西北驰备。 辇下皆以诸边为外府,山入之外,一切医卜星相,奉 荐涵出者,各满所望而归”。【91山人黄之壁“自负其 才,旁无一人,宋西宁延为记室”;uoJ“山人胡思岩, 屡次出入翁万达幕府。先同往交州,后至潮州,相助 军事”。[1¨嘉靖年间,胡宗宪开赴江南平倭召士人人 幕策划,大量山人进人幕中。徐渭于嘉靖三十七年 人胡宗宪幕,王寅也是客督府尚书胡公所,但在幕中 境遇却不及徐渭。何心隐,少补博士子弟员,胡宗宪 稔知其才“以礼聘之,赞谋帷幄,以平倭寇”。¨副嘉靖 至万历年间士大夫投刺成风,交游也日益奢侈,大量山人奔赴京师做了王公贵胄的权门清客。如谢榛于
.万历年间游赵康王幕,郑若庸于嘉靖三十年应召北 上成为赵康王幕客。吕时臣一生为清客,早年客于 齐、梁、燕诸王门下,继而客于章丘李伯华处,再客于 青州衡庄王府中,晚客于沈宣王处,年七十客死于河 南涉县。嘉靖皇帝好斋醮,喜青词,许多有名望的山 人进人大学士府代拟青词,成为“相门山人”,如吴 扩客于严嵩,沈明臣客于徐阶,王稚登客于袁炜,陆 应阳客于申时行等。
晚明文人好游,山人的干谒之游尤具特色。纵 观明代山人,或多或少都曾有游食公卿的经历,从最 早的王佐“旅游京师.客公卿问三十年”,孙一元“游 大人以成名”到后来的王寅、谢榛、郑若庸等,无不 如此。与春秋战国的食客相比,山人似乎与其有着 相似之处。但从流动性来讲,山人的流动性要远远 甚于春秋战国的食客,若用“寄食”来论春秋战国食 客的话,明代山人用“游食”来喻更为确切。对于仕 途无望的山人,游幕不仅是其重要的谋生手段,对山 人难以施展的经世抱负也算是一种弥补。(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