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意象文化背景探析—由《中国虎》谈起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冯庆华,巴图尔• 发表于:2010-02-26 09:21  点击:
【关健词】中国虎;畏虎;崇虎;打虎;护虎
搐要:社会对中国虎普遍关注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文化背景。从畏虎、崇虎、打虎到护 虎四个阶段,便是人类对“虎”态度发展衍变的心灵史。这个过程中,“虎”意象的不同蕴涵历 时性存在的同时,亦有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因袭而形成共时性存在。

与《狼图腾》和《藏獒》相似,李克威的《中
国虎》2007年的面世也受到了热捧。该书从发现百 祖山上出现的中国虎足迹写起,描写了一只集智 慧、机敏、仁爱、宽容、知恩图报等颇具儒家文化 特点的华南虎祖祖的一生历程。整部作品表达了一 种对华南虎勇猛、智慧的赞美及其悲剧命运的同 情。作者张弛有序、幽默风趣、淋漓尽致的叙述, 让人读来不忍释卷。该书首舨仅仅一个月后就又印 了第二版,被宣传为继“《狼图腾》、《藏獒》之后 的又一部动物‘大片’,更纪实!更刺激!”。
然而从小说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与主要出发点是生态保护、维护世界的生物多样 化,倡导人们留给华南虎一片最后的栖息地,达到 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存,这一点也可以从内容前面一 句引自西方的格言得到证实:“万物相似而生,众 生相依而存”。而《中国虎》的出版却吸引了诸多 读者,这里面除了人们越来越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因 素外,还有其他原因。其实“老虎”这两个字眼的 每次出现都能引起众多人的关注,这不能不令人深
思,在这个全民关注“虎”的现象后面,到底隐藏
着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我们有必要对“虎”意
象的形成、发展、变异作一个探讨。 对于意象的形成,蒋寅先生曾经慨叹:“意象
虽经许多学者讨论研究,它也还是一个意指含混的
概念,其所指在不同学者的笔下有很大出入。”IlJ
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说“意象”是一个在文学理 论和批评中运用得十分广泛的关键词;另一方面又 可以说“意象”是一个略嫌含混的模糊概念。当然, 本文也无力承担辨清“意象”概念这一重任,事实 上也无需辨清,因为从各种关于意象的辨析中,至 少有两个共同点:即都把“意象”分作“意”和“象” 来理解,即表意之象或象中之意,是“象”和“意” 的结合体,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 彩”,便是如此。意象便是着上人类之感情色彩后 的象,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语象,并且这个象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另外,“语境能使一个词的意义涉及 整个文明史”。这是燕卜逊的一句名言。宏观的历 史文化语境对意象的生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历史文化语境的改变自然 也会影响到意象意义的变化,因此,意象代表意义 的稳定性又是相对的,而这些变化都会反映在人类 的文化活动中。
“虎”作为意象,给我们一般的印象就是凶猛、 强悍、威武。那么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虎”作为 意象的意义是否一直如此呢?“文本中并不存在已 经完成的一成不变的文学意象,只存在可能生成文 学意象的某些等待解读的话语节点。”【2J也就是说关
于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虎”的意象,其文化背景也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今关于“虎”的风俗、记载、 传说和成语的梳理、分析,从畏虎、崇虎、打虎、 护虎四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历时性出现,又共时性存 在的现象入手,探索出《中国虎》受到热情关注这 一现象的文化背景。
一、畏虎 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改
造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旷野之中的活动场合和猛兽 狩猎的环境几乎是重合的。先民用简单粗陋的工具 对抗自然界,自我保护的能力很弱,如果遇到虎, 不要说是个体,即便是群体也难免会时有伤亡。长 久以来,这种被虎噬咬的情形便如噩梦般萦绕在他 们的心灵,使他们对虎有一种莫名的畏惧。这种恐 惧情绪由于年代太过久远,不可能找到文字资料的 记载,但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大量的各种 岩画“虎”的图形可以大略证明这一点。和当下所 见到的近代的线条柔和的艺术“虎”不同,像产生 于新石器时代的大西峰沟岩画虎、青海岩画虎、麦 汝井岩画虎、贺兰口岩画虎等【3I(pl-3),都有一个共 同特点:硕大雄强、圆目巨牙、威严凶猛,特别是 商周时期的“虎食人”图案,更加令人恐惧。“动 物的主题通常是人类原始本能的本质性象征”,是 同“动物的,通常是一个潜在的象征”有关,所以, “潜在意识把客观对象或形式改变为象征(从而赋 予它们以伟大的心理价值)。并以宗教和视觉艺术 的形式表达出来”【4】。由此可见,当时人类对老虎 的畏惧,而“虎食人”图案则基本上投射出当时人 类的印象中,人遇到虎之后的宿命。
老虎凶猛的习性不改,人类则对老虎的畏惧之 心也就不可能消失,即便是在生产力如此发达的今 天,大概也鲜有人敢捋虎须。大量形成于后世的与 老虎有关的成语如“老虎屁股摸不得”、与虎谋皮、 羊入虎口、为虎作伥、养虎遗患、虎而冠者、狐假
虎威、虎口余生等便反映了人类“畏虎”的集体无
意识。还有各类历史文献中基于“畏虎”的心理原 型而把一切可怕的东西都比作老虎,如虎狼之国、 虎尾春冰、伴君如伴虎、苛政猛于虎等。即便是生 产力相对发达以后,当人看到老虎,甚至提到老虎, 还难免会“谈虎色变”的。(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