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默尔索”的真实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孟琴 发表于:2011-11-01 08:15  点击:
【关健词】本真态度;荒诞的真实;普适意义
:《局外人》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特.加缪的代表之作,在这篇作品里,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主人公默尔索的蓦然不在乎的生活态度,一句“我怎么都行”成了他的经典台词,极大地讽刺了人生存的荒诞性。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默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对生活的本

作者简介:孟琴,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
在《局外人》中,加缪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默尔索:他拒绝作假,对一切人和事都不漠不关心,保持着局外人的状态。结局最后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伤心落泪,他被处死了。
  下面我主要通过探讨主人公默尔索的本真态度以及荒诞的真实的普适意义。
  一、默尔索的本真态度
  在这篇作品中,我们也许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看待加缪怎样让我们感受到默尔索的本真态度。他是怎样一个为真实而真实的人?
  首先,默尔索的语言。我们知道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可见语言对于我们人类的存在的重要性。我们也许从默尔索的语言能更多的感受默尔索怎么对待这个社会,又是怎么通过言语向我们传达他的存在的意义。有人说言语在一般诗歌或小说里都是表达思想或思维的工具,在这里,默尔索凭借着自己的一贯沉默沉默、面对责备的不辩解,或者用及其精简的语言“好像不爱”、“是”等等。对爱情或对友情的言语与大多数人的言语、养老院的院长前后不一致的对默尔索行为的语言以及法庭上检察官和律师等的雄辩言语等等这一系列的言语让我们怀疑语言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真实,这里不同人物的言语以及作者所肯定的言语象征着语言的解构和消解。那么默尔索的沉默、简单的语言也许是最真实的语言。他在向我们表示着他无言的对抗,他对这个世界最本真的看法。
  然后,我们一起来看《局外人》的叙述方式。加缪通过他的写作技巧也在向我们传达着默尔索的本真。萨特在他的文论中曾这样评价《局外人》:“他在《局外人》中打算闭口不语。但是怎样才能用语言做到闭口不语呢?怎样才能做到闭口不语呢?怎样才能用概念来表示现实不可思议、杂乱无章的连续出现呢?这一难题要求使用一种新的技巧,这是怎样一种技巧呢?……把加缪与海明威相比更贴切。这两家的风格有着明显的亲缘关系。两位都爱用同样的短句,每个人都拒绝利用前面的句子造成的飞腾之势,每句话都重新开始,每个新的姿态和新的物件都有一个新的句子与之对应。”[1]举个例子,默尔索送葬的情景,“从这时起,一切都进行得很快。那四个人走向棺材把一条毯子蒙在上面。神甫、唱诗童子、院长和我一起走出门口。有一位太太,我不认识。‘默尔索先生’,院长介绍说。我没听见这位太太的姓名,只知道她是护士代表。她没有一丝笑容,向我低了低瘦骨嶙峋的长脸。然后我们站成一排,让棺材过去。”[2]在这短短的一段话里,作者就用了八个句号,句子干净利落,没有瑕疵,自我封闭,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客观冷漠。这种叙述体态,就是叙述者人物,从外部观察叙述者比任何一个人物都知道更少。他只能写出人物的所见所闻,却不描述其所思所想,即没有进入意识领域,纯客观领域。作者运用这样的技巧和手段,用客观冷静的笔调,不带夸张,尽量用有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来刻画主人公默尔索。无非是为了更体现和衬托默尔索的性格,在纯客观中追求自己的真实。一个超自然、冷漠的人物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荒诞的真实—普适意义
  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这样说道:“一个哪怕是能用邪理解释的世界也不失为一个亲切的世界。但相反在突然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这种放逐是无可挽回的,因为对失去故土的怀念和对无国乐土的期望被剥夺了。这种人与其生活的离异,演员与其背景的离异,正是荒诞感。”[3]
  荒诞:既是一种事实状态,也是某些人对这一状态的清醒认识。这似乎就在真真切切地说着默尔索,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深切地知道他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里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4]因此,他知道对于母亲的死去,对他的生活和未来也不会改变什么,“我想好歹又过了一个星期天。妈妈已经安葬了,我又该上班了,总之,没有任何变化。”[5]和玛丽结婚,生活也是这样;接受老板的建议到巴黎去工作,生活依旧原样。那么为何还要改变?这是一个让我们深思的问题。
  默尔索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个世界不理解自己,也不理解默尔索。他追求真实,追求自己内心最真正的生活,拒绝一切谎言,拒绝遵守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因此,他注定了在这个人人都要靠规则、正义、偏见、社会习俗而生活的年代以死亡做最后的反抗,这也是局外人的结局。
  那么,我们只能这样吗?“浮士德”难题告诉我们,当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的冲突,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之间的两难选择。但歌德告诉我们的解决途径是面对“紧贴凡尘的爱欲”与“仙人的灵境”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追求的是两者相结合的“新鲜而绚烂的生命”。而默尔索的选择是,做真实的自我,不要逃避自己。也许我们会看到默尔索看重的是自然欲求,摆脱道德欲求的舒服。但是我们是否又能真正的理解了道德的字眼,难道默尔索不爱自己的母亲吗,他也爱,因为这也是自然的道德,而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加之在身上的必须有的道具。这个社会要求我们作为起码的人,母亲死了,好像必须哭泣,必须长期泪流满面的记住自己的母亲,这才叫孝顺。其实,爱不爱自己的亲人,只有内心的最深处能回答你,别人是不能的。
  也许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我们会发现默尔索和浮士德是相同的,加缪和歌德也是相同的。面对人的本质问题,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怎么办?加缪和歌德都告诉我们,我们要去体验,要用激情活尽自己的未来。因为精彩在过程,结局也许是死亡,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我们不知道,也永远无法知道。默尔索知道自己的想法,因此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活出了自己。浮士德也知道自己的结局,但是他愿意去体验,去生活。他们都不后悔自己的人生。但是,他们也有不同,默尔索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就是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没有选择的痛苦。而浮士德在过程中不停地面临着两难的境界,经历选择的痛苦。可能,浮士德更符合我们每一个人,但是他们都是一个敢于把自己内心完全袒露的人。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忘记,做一个默尔索那样的人,也许人生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