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情歌中的月亮意象(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顾玲玲 发表于:2011-11-09 09:25  点击:
【关健词】意象,月亮,中,情歌,民间,
如小伙子在感情遇到挫折之后感叹: 阿妹的情爱像月亮,一回明来九回暗。一明不如星星明,一暗好比冬夜半。(高山族) 小伙子向生气的姑娘表示自己的忠心: 夜静三更送妹行,微开微闭月不明,云遮镰月星稀少,阿妹心

  如小伙子在感情遇到挫折之后感叹:
  阿妹的情爱像月亮,一回明来九回暗。一明不如星星明,一暗好比冬夜半。(高山族)
  小伙子向生气的姑娘表示自己的忠心:
  夜静三更送妹行,微开微闭月不明,云遮镰月星稀少,阿妹心上可遮荫?明月偏西是常景,云游怒气是常情,银月也有银月怨,云有真心自知明。(哈尼族)
  姑娘更是将自己与月亮的圆缺作对比,表明情感的坚定不移:
  阿妹不是山中月,一回圆了十回缺;一圆就要天天圆,三百六十回不离别!(高山族 三百六十回:指一年到头。)
  这些民歌的创作者们没有用高深的哲理、华丽的语言,只是寥寥几句质朴、直白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就将月亮这样一个意象巧妙地融入到青年男女美好的恋爱当中去,从而赋予了民间情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月亮这一意象被广泛运用于民间情歌中的原因
  月亮这一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的意象,被广泛运用于民间情歌之中,是有着其深刻的原因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渊源上来看,有关月亮的文化源远流长
  神话是现存人类最早的文化符号。对神话的考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心态”。早在在远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神话里的月亮,成为一个美丽而伤感的意象,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里。上古至先秦两汉时期,人们是把月亮作为神灵来崇拜的。《礼记·祭法》上说:“夜明,祭月也。”《史记·天官》也明确地说:“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透过这种视月亮为神明的祭礼,就可以发现一种明显的月亮崇拜的文化心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已经出现中秋赏月的习俗,到唐代已经出现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到了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人们祭拜月亮渴求得到子嗣,吃月饼以庆贺或象征家人团聚。这些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心理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在人们的心里。因此,在“我口唱我心”的民间情歌中,必然会出现月亮这一意象。
  (二)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她符合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的心境
  初生的圆月洁白明亮,好像姑娘美丽的脸庞。月牙弯弯,好像姑娘好看的眉毛。柔和的月光静静地洒着,好像姑娘温柔的品行。月光虽然明亮,但却显得有些清幽,甚至让人感到凄清、悲凉。无论身在何方,人们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会情不自禁地想念不能相见的情人。
   在封建社会,青年男女是不能够自由恋爱的,他们之间的交往要受到封建伦理的束缚甚至压迫。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他们往往会选择在晚上与与心爱的人幽会。即使到了近现代社会,男女的爱情婚姻相对自由了,他们仍然喜欢在晚上与爱人约会。每当这时,月亮就成为他们爱情的最好的见证者。当青年男女不能相见时,在寂静的夜晚仰望天空,很自然地就会把对爱人的思念寄托在月亮上面。月亮静静地悬挂在夜空中,发出清幽的光,更衬托出离人此时寂寞、凄凉的心境。如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夫妻别离、飘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
  月亮本身只是一个客观物象,由于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使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的文化载体。在民间情歌中,月亮是爱人之间相思之情的物化,是他们纯洁爱情的象征。月亮也寄托着他们对于重逢的渴望,是离人期待团圆的寄托。月亮自古就有阴晴圆缺,但又是亘古不变的,她象征着民间情歌中青年男女坚贞、永恒的爱情。通过对民间情歌中月亮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同一轮明月,寄托的都是各民族人们对于月亮的喜爱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期待。
  
  参考文献:
  [1]柳景瑞,廖福招.民间情歌500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马学良,李耀宗等.中国民间情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顾玲玲(1986-),女,河南省信阳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