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文通 发表于:2013-04-22 14:40  点击:
【关健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论创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始终是******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在传统社会主义时代,由于没有完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使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毫无例外地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乃至发生大面积道路转向。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已有实践证明,由于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纠正了超阶段的错误,才开始走上了新型的合乎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带有总体性和普遍性的偏差和失误,都和我们(首先是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轻蔑和偏离有关。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更需要理论创新,但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

   引言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我国改革以前的社会主义(理论,道路,社会形态),是以斯大林的经济理论为标志、以苏联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为典型的社会主义,人们称之为“传统社会主义”(不少人将其误解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社会主义)。我国从传统社会主义道路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型社会主义道路),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开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在其他所有的“理论库”中,都找不到直接的答案,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就这个意义来说,我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但是,既然这种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就不能没有理论指导。不仅改革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如何符合规律地科学发展,同样需要理论指导。既然如此,“理论创新”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事实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理论创新”就已经开始了。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是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都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其中,政治家和理论家作出了更为突出的贡献。这些理论创新都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运用,因而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乏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理论,作为我们党的三大划时代理论成果,都是理论创新。①
  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理论难题。改革一开始我们就遇到这样的问题: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要不要发展私有制经济(特别是以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要不要对外资开放国内市场,要不要办特区,要不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有的“要”或者“不要”都需要有理论上的说服力;都涉及到用什么作为判断正误、是非、取舍的标准,是政治标准,意识形态标准,生产关系标准,还是经济标准、生产力标准?或者说,什么标准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这些问题上都逐步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我们党的一些重要文献——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和中央全会的重要《决定》,就是认识统一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等概念和提法,已经为多数人所接受。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是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人们对这些文献的重要提法、精神和概念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侧重点不尽相同,总是作出有很大差异的解读,甚至各取所需。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说各话。例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一些人强调的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些人强调的则是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性质。又如,对“三个有利于”中的“生产力标准”,一些人强调的是生产能力本身,另一些人强调的则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仅如此,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价值”、“资本”等等范畴都有大不相同的理解。正因为如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理论上和重大决策上的争论。争论几乎是全方位的,不仅表现在学者之间的笔墨官司和口水战上,而且表现在大专院校社会科学理论教学的内容上,表现在政府法规和政策的表述上,等等。这种理论上、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有益的,是理论进步的表现;在争论中形成的科学的共识是中央作出重大政治决策的理论依据。
  改革发展中理论界和社会上争论的问题涉及不同的层次。在理论界的争论中,涉及的首先是基本理论问题。例如,我国的改革是变革基本经济制度还是变革具体的经济制度;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新自由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为指导;是搞西方式的市场经济,还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政府和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分别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等。但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并不都是基本理论问题,有些是从分析经济现象、判断是非和决策中产生的比较具体的和表面层次的问题。例如,我国是否已经出现了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是不是改革出现偏差的表现;**问题难以遏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市场化”改革造成的,还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在国内存在产能过剩而出口困难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等等。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今天,要求从理论上对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总结,集中起来,主要是对两个方面的是非作出判断:一是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是否正确,改革和发展是否存在重大的偏差和失误;二是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的理论依据(理论创新)是否正确和科学,又如何判断。已经出版的《中国经济大论战》、《“郎咸平旋风”实录》、《刘国光旋风实录》等著作就反映了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争论。
  理论争论中分歧的双方都未能给出真正科学正确的导向。按照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的说法,争论是在所谓“改革派”和“保守派”、“左派”和“右派”、“马克思主义者”和“新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对立性质。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争论[1]70;争论的实质是“两种改革观”——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和新自由主义改革观——之间的分歧和斗争。[1]192-193但是,在这种颇具对立性质的争论中,并没有给人们以完全正确和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导向。无论是“改革派”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不应当是自封的。什么是“改革派”?在有些学者看来,只有以美欧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自由企业制度)作为目标模式,才是真正的改革派,否则就是保守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另外一些学者看来,不管是否同现实的生产力和利益关系相适应,公有制(尤其是国有经济)成分越多、政府做的事情越多,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否则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人们还不能简单地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作出取舍。(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