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14)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刘文通 发表于:2013-04-22 14:40  点击:
【关健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论创
一般来说,手段总是由目的决定并服务于目的和奋斗目标的。发展目的的不端正和目标的单一性、片面性,必然导致发展手段的片面性,甚至不择手段。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中,经济增长的手段主要依对增长速度贡献之大小为转

  一般来说,手段总是由目的决定并服务于目的和奋斗目标的。发展目的的不端正和目标的单一性、片面性,必然导致发展手段的片面性,甚至不择手段。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中,经济增长的手段主要依对增长速度贡献之大小为转移。手段的片面性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主要依靠政策性廉价要素和廉价资源支撑高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以比例失调、结构扭曲和区域失衡为代价实现经济的高增长和加快工业化步伐;以城乡隔离和城乡关系失调为代价实现经济的高增长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滥用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的高增长;以束缚民营经济发展、强化行政性垄断和弱化市场机制为代价实现经济的高增长。比如: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对提高速度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投资便成为最主要的手段,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就会不断加大,而居民消费和用于社会保障的份额自然就会减少;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通信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更有利于增加GDP,这些产业便成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而其他产业(农业和居民消费服务业)就会被冷落和排挤;由于资本成本的降低可以起到扩充资本和提高速度的作用,投资者、生产者和相关机构就会要求尽可能压低一切生产要素的购买价格——劳动力价格(劳动者报酬),资金价格(贷款利率),资源(包括土地)和能源价格,同时要求减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由于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居民消费能力的下降导致产能过剩和生产过剩,就会一方面要求增加新的投资,一方面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和低价倾销,从而一方面形成“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恶性循环,一方面遭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报复。由于上述各种办法总会受到市场机制和供求关系的约束,当事者就会要求政府实施某些倾斜政策和歧视性政策,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可以通过压低要素价格降低资本成本,可以通过增加新的投资吸收过剩的产能和库存积压的产品,就会鼓励企业粗放经营和降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由于以速度为中心,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生产方式粗放,中国必然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加工厂,因而必然过度依靠外国的资源和原材料(例如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木材、农产品),从而招致国际社会很多的非议和责难;由于把速度摆在首位,在已经出现经济过热、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对于本应实施的紧缩性经济政策就会投鼠忌器,而在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时候,就会不顾一切和不计后果地实施投资拉动政策;由于最能够提高速度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又由于竞争性领域的民营企业在经济危机中最容易受到打击和重创,就会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如此等等。
  4.传统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持续处于不正常状态
  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中,由于发展的目的不端正,发展的目标和手段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导致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经常处于不正常状态,甚至发生恶性循环。第一,增长的总代价过高。尽管单个企业的资本成本有可能降低,但整个社会付出的总成本和总代价却很高,社会成员获得的使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将大打折扣,甚至得不偿失。第二,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不公平。虽然表面上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但带来和不断加剧比例关系的失调、经济结构的扭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享受发展成果的不公平。例如:一二三产业和工业内部结构大幅度扭曲,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畸形发展,农业和居民消费服务业发展滞后,重工业过重;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者收入比例失调;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第三,经济运行不稳定。投资经常处于亢奋状态,经济运行处于时断时续的过热和通货膨胀状态,资产价值包含大量泡沫,经济运行难以走出“膨胀—收缩—再膨胀—再收缩”的恶性循环,差不多总是以传统发展方式解决由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第四,增长和发展不可持续。虽然取得了表面上和短期的高增长,但负效应很大,助长滥用浪费资源,放任污染破坏环境,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第五,不利于技术进步。由于企业利润和经济增长可以不依赖科技进步,企业和政府必然缺乏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动力,并过分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装备,扮演为发达国家“打工”和世界廉价加工厂的角色。第六,我国经济总体上面临很大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在资产含有大量泡沫、地方政府金融平台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国家银行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由于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使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直接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制约,甚至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贫富两极分化,官员的**难以根本遏制,社会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直接威胁到社会和政治稳定。
  自从中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以来,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努力,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而言收效甚微,特别是在地方政府那里,转变发展方式更多地停留在文本上和口头上。
  (五)从理论上认清当前经济危机和非科学发展的关系
  一般地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我国和国际社会当前共同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极大困难,和非科学的发展方式关系极大。在我国,讲科学发展,不仅要搞清楚市场经济发生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及其经济根源,还必须搞清楚当前经济危机和非科学发展的密切关系。
  1.经济危机的一般可能性来自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形态变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商品、货币、价值形式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些经济形式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内在矛盾,从而包含了危机的一般可能性。“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发展了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19]135“危机的一般可能性在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本身就存在,并且是双重的。如果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买和卖的分离中。如果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在两个不同的时刻分别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的作用,——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这两个时刻的分离中。”仅仅因为一些商品生产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只卖不买,另外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就卖不出去;仅仅由于有些债务人不能支付到期的债务,信用链条就会中断,就会影响到债权人的资本周转和再生产。于是危机就会发生。“危机就是强制地使已经独立的因素恢复统一,并且强制地使实质上统一的因素变为独立的东西。”但是,危机的一般可能性还不是危机的原因。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18]582-588不言而喻,如果劳动和产品不采取商品、货币、价值形式,也就不会发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这些经济形式本身只是经济危机的基础和载体,而不是制度性经济根源;简单商品生产和简单流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