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碍说"与 早期佛教女性观(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杨孝容 发表于:2010-03-02 07:38  点击:
【关健词】]axA.“五碍说”;性别差异;早期佛教;女性观;终极平等
根而非是女。【2】P746) 问:色无色界既无男根应非丈夫?答:色无色 界有丈夫用故名丈夫。丈夫用者,谓能离欲能成 善事故名丈夫。如契经说:四向四果皆名丈夫,非 诸女人皆无向果;于此义中应作四句:或有丈 夫不成

根而非是女。【2】‘P746) 问:色无色界既无男根应非丈夫?答:色无色
界有丈夫用故名丈夫。丈夫用者,谓能离欲能成 善事故名丈夫。如契经说:四向四果皆名丈夫,非 诸女人皆无向果;⋯⋯于此义中应作四句:或有丈 夫不成就男根,谓生色无色界等;或有成就男根而 不名丈夫,如扇搋半择迦等;或有丈夫亦成就男 根,谓具男根离欲染等;或有非文夫亦不成就男 根.谓除前相。【2】(只463。464)
这也即是说,世问男女从生理性别和人格心 性可分为四类:有具大丈夫性而不具男根者,有具 男根而不堪谓大丈夫者,有具男根同时又堪称大 丈夫者,最后是除以上三种之外的其他情形(包括 所有不具大丈夫气概的女性)。而一切生理上为 女性者并非一定带有女气女人劣根性(所谓“非是 女”)而可以成就大丈夫性,比如大爱道以及一切 修道有成的女性。

二、“五碍说”之性别烙印:社会文化影响与两 性身心差异
虽如此,像这类明确阐述精神气质、人格心性 之男(丈夫)性、女性内在意蕴的早期佛教典籍相 对较少。小乘“五碍说”具有的精神层面含义大多 隐伏在文字深层,不像后来大乘佛典直接昭告女 性乃至一切众生均可成佛。故尔似不必强辩,由 于多种多样的原因,与早期佛典说女性各种障恶 相似,小乘“五碍说”确有褒男贬女之嫌。况且,将 男女通过努力修持皆可达成的理想人格特征定义 为丈夫性也难说不是性别歧视。当然,若从佛教
立场看,说“丈夫性”、“女子性”均属名言差别,戏
论而已,怎样命名都无伤其内蕴。佛陀深谙此理,
只是因为社会上习惯以男为尊贵女为卑劣。乃顺应世俗将善美清净之性称作“丈夫性”。所以,女
人“五碍说”很大程度属于古印度父权社会男性中 心文化传统下男性中心意识的映射。
究其实,古印度社会早曾以相类似的“五事” 否定女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约公元前1000一前
500年《夜柔吠陀》时期以来,印度即有“女子为不 信”、“女子为污浊”、“可合祀于污浊之神者有三: 骰子、女子、睡眠是也”的说法。到约公元前500一 前250年大致与早期佛教相当的《经书》时代,女 性地位愈见低落,全与首陀罗仿佛,智识亦与首陀 罗同一,皆是俗智。又规定杀妇人之罪,与杀首陀 罗罪同o[4J更何况,印度女性自古就不允许参与政 事,修梵行者惯常也都视女性为一大障碍,如耆那 教就不准女人加入沙门集团。故此,将被视为污 浊、俗智又没有政治参与权的女性认定不能作佛、 转轮圣王、梵天王、帝释和魔王,而仅以被视为清 净有圣智能掌权可修道的男子方可成就此五事, 正反映出当时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大抵是佛 教在传布中回应社会固有的歧视女性思想的一种 策略,也即常说的佛法之方便善巧。
再从佛教本身看,佛教认为,世间众生都自有 其因缘果报,男女性别的不同乃缘于前世业报的 不同,如不能出离轮回,今生的造业又会为来生感 得不同的性别形态。男女之不同果报,不仅有着 生理性征的差异,还有内在心性、人格气质上的差 异,这些差异本就属于男女不同的果报。男女平 等也应该是承认差别前提下的平等。因此,小乘 “五碍说”未必一定意味着贬抑女性,倒有可能是 佛陀观机施教另一含义的方便权说,非仅考虑社 会现实的歧视女性,也要考虑教内两性间的具体 情况。一方面针对男性,为教诫男性修行者不受 这种垢秽的“五漏”女身情色诱惑,意图不在轻贱 女性上。何况仅就物质和生理层面看,男身同样 垢秽(对男性是“女人梵行垢”,对女性也就是“男 人梵行垢”了);从精神和心性层面看,则男性不应 该依仗男身放松内在修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针 对女性,佛法从恭敬中求,修道学佛首先就要去掉 我执,借此俗论正好警策女众奋发图强,改善先天 素质上的劣势,祛除我慢,本意同样不在贬损女 性。对后一方面,佛典记载佛陀讲论“五碍说”的 情形可作旁证:佛陀初时将遵守“八敬法”作为女 性出家的前提条件,原因可能是请求出家的佛陀 姨母大爱道等五百人皆为释迦贵族女子,为防备
其恃贵而骄(确曾出现此种情形),妨碍自己修道,
也影响僧众和合,故以“八敬法”来约束。到后来,
大爱道因自己及五百比丘尼皆久修梵行,曾请求 佛陀废止“八敬法”中百岁比丘尼礼新受戒比丘一 条,佛陀即为她们说女人有“五碍”,折伏其慢心并 加以警示,促使女性珍视来之不易的出家机缘,戮 力向道。⑦
由此之故,从女人“五碍说”的一个侧面也可 以探究男女两性的身心差别。人类生理和心理上 的性别差异天然存在,这种差异同样会反映到宗 教信仰中去。就佛教女性观的本质意义论,佛教 从未宣扬一种性别比另一种性别更为高尚或优 越,但也认为,性别差异势必导致社会政治经济生 活领域两性在地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进而影响其宗教修持。文化人类学研究也表明, 社会文化心理对男女两性性别取向的要求差别很 大,社会性别的形成较多受后天社会人文环境影 响。古印度社会及小乘佛典以女子性为秽恶、以 丈夫性为清净也就属于这种情况。然则尽管男女 两性的心理差异主要由文化造成,仍须正确处理 故尔佛陀针对修持问题讲说女人“五碍”。
再从两性的身体性征来考察,男性、女性生理 特性的不同对他们的整体身心成长、他们各自在 社会或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宗教信仰修持等方面均 有影响。道教在这个问题上明确加以区别对待, 乾道坤道不同的丹道修炼方式分别被称作男丹、 女丹。适合男性的方法未必适合女性,反之亦然。 汉传佛教传统更偏重心性修炼,目前流传下来的 汉译经论也未见有经论明确指出男女两性的生理 差异对修持速疾之影响,仅仅在律典中略有反映, 例如比丘比丘尼戒律侧重点的不同或许就与此相 关。从这个意义上看,女人“五碍”所显现的性别 差异或可另作理解。
总之,女人“五碍说”集中反映了早期佛教对 女性的认识,其产生和演变都相当复杂,本身也包 含多层意蕴,不能单纯看作歧视女性,而应综合理 解、辩证看待。“五碍说”既源于佛教对古印度社 会男尊女卑观念的权宜回应,又是佛陀针对不同 情况下不同对象的随方施教。若论提出“五碍说” 的本意,既然将众生视作平等,女性自然不在众生 之外,更何况小乘也认定女性与男性一样能证得 最高果位,佛陀应该不会断然否定女性达成理想 人格的前景。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审察,女人“五 碍说”也显现出男女两性身心差异对宗教修持效(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