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宦官专权的表征、由来及儒生之敌意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李珺平 发表于:2012-01-19 16:02  点击:
【关健词】晚唐;宦官专权;儒生敌意。
本文主要探讨晚唐宦官专权状况及儒家文官体系对它的敌意等。本文认为,晚唐宦官专权明显有扶立皇帝、任命节度使和监军等三大表征,其由来是皇帝的有意授权并通过“四贵”实施。从社会学看,儒家文官体系与宦官的斗争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其焦点是政治权力和经济目

【作者简介】李珺平,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晚唐宦官专权并和儒家文官体系进行博弈,与朋党斗争不同。朋党斗争是同一群体内不同派系的博弈,更多带有私人性;而宦官专权并和儒家文官体系博弈却是不同群体的博弈,更多带有异己性。所以,后者残酷得多,也血腥得多。
  
  一
  
  晚唐宦官专权相当严重。甘露之变后,文宗(李昂,原名涵,809-840,在位827-840)曾泣下沾襟对翰林学士周墀(796-855)说自己受制于家奴。此家奴,就指宦官。在我看来,晚唐宦官专权有三个互相联系且最重要的表征:一是多次扶立皇帝;二是操控皇帝直接任命节度使或接收庶族士人子弟甚至世家子弟为养子并扶植其做官,且在京城及近畿巧取豪夺;三是主宰神策军军权并监天下所有方镇之兵。在儒生看来,这三点尤其是“扶立皇帝”“任命节度使”和“监军”等本是以宰相为首的儒家文官体系的份内事,但现在却被宦官抢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后者仇视前者的现实原因之一。
  这里先说第一点。
  司马光(1019-1086)云:“自元和之末,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1]这是实话。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看,中唐以来至少有九位皇帝是由宦官扶立的。若把前二位(宪宗穆宗)除外,晚唐以来有七位(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其中情况又有不同:(1)长庆四年(824),敬宗李湛(809-826,在位824-826)虽由太子册立但也得到了宦官同意。这从他一即位就大赏宦官和神策军等可以看出。“上赐宦官服色及锦彩金银甚众,或今日赐绿,明日赐绯”“神策军士,人赐绢10匹,钱10千”[2]。这里的宦官,当指穆宗朝最得势并有扶立敬宗之功的梁守谦(779-827)、王守澄(?-835)等。(2)文宗武宗宣宗也由宦官扶立,但又不同。文宗之立有一个小插曲。宝历二年(827),宦官刘克明等弑敬宗后欲立绛王李悟,但被王守澄、梁守谦等否定而改立了江王(即文宗)[3]。武宗(李炎,原名瀍,814-846,在位840-846)之立,如出一辙。开成五年(840)文宗病重,命宦官刘弘逸(生卒不详)与宰相杨嗣复(783-848)、李珏(784-852)等立太子李成美,亦被宦官仇士良(781-843)、鱼弘志(生卒不详)等否定,“矫诏”改立了颖王(即武宗)[4]。由上可见,宦官内部不是铁板一块,利益所系,也有帮派。一派成功,另一派连同所欲立对象毫无例外被诛杀。算来只有宣宗(李忱,810-859,在位847-859)是直接由“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5]所立的。(3)宣宗以后,又重蹈覆辙。大中十三年(859),宣宗密嘱枢密使王归长(生卒不详)、马公儒(生卒不详)让三子虁王即位,但被左军中尉王宗实(生卒不详)否定,改立了太子郓王(即懿宗)[6]。咸通十四年(873)懿宗(李凗,原名温,833-873,在位859-873)病重,左军中尉刘行深(生卒不详)、右军中尉韩文约(生卒不详)等立少子普王为僖宗(李儇,原名俨,862-888,在位873-888)[7]。光启三年(888),宦官杨复恭(?-894)、刘季述(?-901)立僖宗之弟寿王为昭宗(李晔,原名杰,又名敏,867-904,在位889-904)。昭宗天复三年(903),儒家文官体系借助保大节度使李茂贞(856-924,曾为武定节度使和凤翔节度使)之手开始杀宦官,至朱温(即朱全忠,852-912)全部杀绝。宦官扶立皇帝及专权之风,才告一段落。
  必须说明,宦官扶立皇帝目的只是为了便于控制,而每一位新皇帝之被扶立也是自愿的和巴不得的。换言之,是新皇帝借助于宦官之手才登上九五之尊的。因此,从《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可知,被扶立皇帝有较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权。可以说,没有新皇帝首肯,重大事情宦官一件也办不成。有些皇帝(如文宗)曾打算杀绝宦官,有些皇帝(如武宗、宣宗)虽未如此打算但不是因为宦官干预而是因为大权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都说明了皇帝的自主性与宦官权力的有限性(即使有扶立之功,权力也是有限的)。
  
  二
  
  次言第二点。
  扶立皇帝只是宦官显示权高势重的手段,而操控皇帝以获取政治经济地位并保持荣华富贵才是目的。为什么这几个宦官热衷扶立此而那几个宦官热衷扶立彼且不惜以刃相向呢?也是这个原因。扶立有功,就可以操控皇帝并获取政治经济地位和荣华富贵。对此,宦官一般通过两条途径来达成:一是直接任命节度使或让投靠自己的士人做官;二是在京城及近畿巧取豪夺。
  前者,即“债帅”和“养子”现象。所谓债帅,即为了出任方镇节度使而大量举债贿赂中尉(统率禁军即神策军的宦官),事成之后又在辖区搜敛钱财偿还所负之债及息的人。据范文澜说,利息一般是本钱的三倍[8]。债帅敢于举债,是因为有贿赂宦官担任节度使的绝对把握,此把握源于后者对皇帝的操控能力和对神策军的垄断权。德宗(李适,742-805,在位779-805)开始,宦官统率了神策军,而节度使亦多从神策军派出。一些神策军大将为了取得节度使之职,便出重息向长安富家借债送给中尉。中尉通过游说皇帝,再与枢密使通气,然后由中书省下任命书。文宗以后,问题更加严重。《资治通鉴》云:“开成(836)以来,神策将吏迁官,多不闻奏,直牒中书令覆奏施行,迁改殆无虚日。”[9]所谓养子,又有两种:一是直接收养庶族士人子弟为养子,一是拉拢士人(或士人主动投靠)使之成为养子,目的都是使其做官以掌握朝廷某部门或地方某藩镇之权力为己服务。由于皇帝重用宦官,也由于走科举之路致富致贵稍慢,而投靠宦官较快,所以庶族士人甘心情愿让子弟做养子,而有些世家子弟亦热衷此道。《旧唐书》云“兰锜将臣,率皆子蓄,藩方戎帅,必以贿成”[10],《新唐书》云“慓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藩则争出我门”[11],都是此意。大宦官没有养子者几乎没有。文宗朝仇士良至少有养子五人,懿宗朝杨复光(843-884)有养子数十人,同朝杨复恭养子则在六百人(有说八百)以上。养子复有养子(如文宗末被李德裕[787-849]收买的宦官杨钦义就是宦官杨志廉的养子,而杨钦义又有养子三人[玄翼、玄价、玄寔],杨复光是杨玄价的养子,杨复恭则是杨玄翼的养子),可谓养子遍天下。士人不用阉割只做名义上的养子者,也不乏其人。从《新唐书》卷一〇八可知,宪宗朝任荆南节度使且差一点儿当上宰相的裴均,就是大宦官窦文场(生卒不详)的养子。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