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先秦时期楚文化对吴越文化的影响(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吴寒 发表于:2012-04-08 19:57  点击:
【关健词】楚;吴越;辞赋文化圈;社会风俗;由武转文
由此,从战国的屈原,到汉初的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在这一地区进行的文化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辞赋文化的兴盛可见一斑,吴地由武转文的演变其实早在西汉初年就已经表现出来。 三 吴地辞赋的兴盛,更可以深入地思

  由此,从战国的屈原,到汉初的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在这一地区进行的文化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辞赋文化的兴盛可见一斑,吴地由武转文的演变其实早在西汉初年就已经表现出来。
  三
  吴地辞赋的兴盛,更可以深入地思考。在我看来,这个现象代表了吴越地区文化个性变迁的开始。辞赋文学最初兴起于荆楚地域,但是在西汉初期,却在吴地形成了新的辞赋文化圈。甚至于《汉书·地理志》在讲到楚地时对于楚辞只字不提,却在对吴地的介绍中着重谈到了辞赋的兴盛。关于这一点,《汉志》已经做出了解释,“本吴、粤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而日本学者冈村繁先生在《汉初辞赋文学的发展动向》一文中有更进一步的分析。
  冈村繁先生分析了楚国的历史。楚国在战国中期灭越,将吴越之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战国末期由于西边劲敌秦国的猛烈攻势,楚国曾经向江淮地区迁都。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郢都,楚顷襄王东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迁于钜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又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国末期的王室有五十余年在淮水流域辗转为都。冈村繁先生认为,在寿春沦亡直至楚项羽及汉高祖的所谓楚军灭秦之后,这数十年间楚旧臣们向淮南各地的散亡,对于历来只盛行于宫廷中的辞赋文学转而开始向其所处的整个地域广泛流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前汉初期时,辞赋文学的传统已经从荆楚转移至江淮地区。 顺着冈村繁先生的思路,我们可以猜想,在楚国势力不断东移的这样一段历史时期内,楚文化对于吴越文化应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楚文化,把吴越首次带上了重文的道路。接下来就具体探讨在各个历史时期内,楚文化对吴越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国许多曾经主导过政治形势的重要大臣都来自楚国。例如申公巫臣派自己的儿子到吴国教吴人战车,而使吴国能够和楚国抗衡。楚人伍子胥策划刺死吴王僚,帮助阖闾夺得王位。范蠡、文种帮助勾践灭吴。而同是楚人的孙武曾就任吴国的重要将领。这显然能够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较发达地区的楚国对于吴越地区的影响。
  楚国在东周时期兼并了周边的大量小国,向东、向北、向南都有领土的扩张。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已然成为天下大国。其在疆域上强势的拓展,也促成了其文化的传播。
  李学勤先生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中说:
  长江中游的楚国是另一庞大文化圈的中心,这就是历史、考古学界所艳称的楚文化。随着楚人势力的强大和扩张,楚文化的影响殊为深远。好多周朝封国,楚国以南的各方国部族,都渐被囊括于此文化圈内。……楚文化的扩展,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楚人北上问鼎中原,楚文化也向北延伸。到了战国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发展,随后由于楚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又向东扩张,进入长江下游以至今山东省境。说楚文化影响所及达到半个中国,并非夸张之词。
  因此,楚国势力的扩展,不单是在政治上统一了南方的广大区域,在文化史上也逐渐形成以楚国本身为中心的一个新的传统。
  关于楚地的文化传统,《文心雕龙·时序》说道:
  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飚骇。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严之第,楚广兰台之功。
  文中认为,战国时期各国中文化上为人称道的就是齐楚两国,而相比于齐国稷下的思想之盛,楚国的文化更多表现为一种浪漫飘逸的文化气息,即“楚广兰台之功”。而不管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子行吟,还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楚狂放歌,都能强烈体现出楚文化中狂放睿哲的特点。同时,据司马迁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老子出于楚地,其著作《道德经》也体现出楚地飘逸自然的文化特色。这些例子说明,东周时期楚地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四
  楚国后来统治了南方的广大区域,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以楚地为中心的新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也随着其政治的扩张而向周围扩展。东周时期楚国向东扩张势力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吞并越国后,将吴越之地纳入其版图,同时也将吴越之地纳入了自己影响下的文化圈。
  楚国一方面扩张,另一方面也遭受着攻击。战国后期楚国在秦国的猛烈攻势下连连溃败。《史记·楚世家》记载,“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以北保于陈城。”公元前278年,楚国连历代王都郢城也沦陷了,转而退移到遥远东北方向的陈城为都。后来又相继移都向更东边的矩阳乃至寿春。于是其影响力便强烈地辐射向江淮地区。
  而江淮地区正是故吴越之地的一部分。从文献中我们知道,吴、楚两国在春秋时期的交战就多发生在淮水流域,吴王夫差还曾有过“城邗,沟通江淮”(《左传·哀公九年》)的举动。越灭吴之后,更是会诸侯于徐州(在今山东滕县),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江淮之地乃是吴越故国的势力范围。
  在楚国旧地沦丧之后,其统治重心随着都城东迁而一再东移,我们可以推测,在楚国辗转移都于江淮之地的时候,吴越故国已经成为其统治范围中非常重要的一片领域。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指出,“吴被越国兼并后,吴地成为越国的腹地;楚威王败越,吴地又成为楚国的要区。由于楚都郢被秦国攻占,楚国重心东移,吴地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史记·楚世家》还记载了在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以左徙(黄歇)为令尹,封于吴,号春申君。”而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就在吴故墟上筑城,并招致门客三千。春申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自请封在吴地,并在此地招致宾客,对于吴地的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公元前223年楚国终于被从西边攻来的秦国所灭,此后楚国的旧王室和旧臣们都作为亡国之民而受到了悲惨的对待,冈村繁先生从《史记》多处记载的楚汉之际的状况及其地理位置角度推测,认为江东的吴郡可能就是楚旧臣逃佚而定居最多的地区。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和项羽在杀人之后逃向了吴郡。如果这一推论成立的话,我们显然可以认为,故吴越之地因为接纳了这批楚国的亡国臣民而更进一步地受到了楚国的包括辞赋文化在内的整个文化传统的影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