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家族文化积累与科举中式率(5)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钱茂伟 发表于:2011-07-18 11:16  点击:272次
【关健词】登科录;儒户;一经传家;赵维寰
天启五年(1625),已经62岁的赵维寰,第八次参加会试,又失败了。此番三日夜劳悴,不佞亦心知可� M揭云吡渚筒タ啻说勒撸菇窳辍U棺腔玻岢δ迅睿夜萌趟佬媵В躁榛蛉恢摇6煌煎钦撸沃泄

  天启五年(1625),已经62岁的赵维寰,第八次参加会试,又失败了。“此番三日夜劳悴,不佞亦心知可省。徒以七龄就博,攻苦此道者,垂今六十年。展转徘徊,柔肠难割,且姑忍死须臾,以觊或然之幸。而不图迩者,梦中鬼物,连宵报罢。弹指间,永与闱事决矣。生平意气如许,竟以一猴冠结局,嗟乎,尚忍言哉!”(注:赵维寰:《雪庐焚余稿》卷8《与陆筠修学宪》,第537页。)
  赵维寰喜欢读史,万历三十八年,从北京购得二十一史,带回平湖。万历四十一年,得系统阅读二十一史。天启四年,成《雪庐读书快编》60卷,刊刻于世。这一年,得见董其昌(1555-1636)。天启五年,给董氏信中称:“维寰不肖,自分潦倒,与先生仙凡逈隔。不谓昨岁邸中,得承謦咳,先生眷眷焉,若犹侧之故人之末者。临岐手书,指我颠隮,竟以热肠未泠,事复不果。冬仲抵家,兀坐孤愤,窃计彼苍似制我以富贵,而独纵我以贫贱。今贱矣,不能更益之贱,而贫则犹可益之贫。为卒读史一业,付之劂氏,名曰《快编》。盖某一生,所历皆极不快之境,而心所企慕,口所喜谭,必皆世间极快之人、极快之事。是编所收,苟其无当于快者,一切刊削弗恤也”(注:赵维寰:《雪庐焚余稿》卷8《上董思白先生》,第517页。)。
  有人说,“天生才士,亿老其才而用之,有是言也,然验者半,不验者半。奇穷如弟,其不验者也”(注:赵维寰:《雪庐焚余稿》卷8《报刘特倩同年》,第528页。)。八次会试失败,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苦无结局,无奈之余,出任海宁县学教谕。“忆自壬午游庠迨今,中更浙闱六蹶,南宫八蹶。与巾绦相守者,馀四十年。苦无结局,乃弃而之广文。夫今之广文,孟夫子所谓行乞也。无论长上鄙之,无复青眼相看,抑且省台憎之,屡用白简从事。即不佞家食时,目击诸丑状,亦自矢此生纵不得志,宁老死牖下,断不堕此坑堑,以辱生平。”(注:赵维寰:《雪庐焚余稿》卷1《初与宁庠诸士矢》,第437页。)从万历二十八年中举,做了25年举人,最后仍不得已就教职。
  赵维寰为何一生追求科考?“余生平微有用世志,念今世资格太拘,可以行志者,独进士一途耳。孝廉非无晋九列者,而晋九列之孝廉,非独不能行志也,且并无志。……余之栖栖道路,历六十九年而弗惮,意盖在此。”(注:赵维寰:《焚余稿续》卷1《自述》,第619页。)赵维寰确实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用世之人,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风臣节事,臣东海贱士,谬列贤书,生平向性,独慨慕古志节之林,恒谓世间爵禄功名无不可,窃惟忠孝节义不可。窃瑕瑜好丑,无不可混,独清议必不可混。念臣老困公车,壮心消灭几尽,而独此一事耿耿不能去。”(注:赵维寰:《雪庐焚余稿》卷4《拟直陈第一清议疏》,第461页。)科考历程曲折,但读书人的清贫之风仍保持。分析赵维寰失利之因,一是性格因素,为人负气,所至不肯依阿权贵。头过身就过,头不过,身自然也过不了,无法成为人上人。中国的官员角色是双重性的,先得在长官面前做小,然后才有机会做官,在下属面前做大。二是文风过于高奇,难以让考官认同。政治考试讲究稳重,而不是新奇,这是江南人赵维寰无法理解的。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赵维寰的科举人生正应验了这句俗话。
  自天启五年,赵维寰到海宁县任教职。他知道乙榜非行志之官,但因为心里还想着参加会试,所以也就甘心了。明朝时期,允许地方部分教官可以参加会试。崇祯元年(1628),第九次参加会试,又失利。崇祯四年(1631),由海宁县学教谕升为南京国子监丞。做了国子监博士,就不能考会试了。如此,彻底断了计偕之路,此时已经68岁了。这年九月,上《乞休呈》,祭酒没有同意。后擢刑部主事,转郎官。以小臣屡讦大僚,在刑部,上疏弹劾抚宁侯朱国弼,罢之;又与尚书甄淑相互上奏指责,终被罢职。罢归后,杜门著书,崇祯十七年(1644)卒,享年81岁(注:(清)沈季友:《檇李诗系》卷16《忠介先生赵维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幸赵维寰寿命长,62岁以后仍做了几年小官。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工作时间相当短,这就是科举体制所带来的弊端。
  据陆惟鍌所编《平湖经籍志》,赵维寰有多种著作存世,《尚书蠡》4卷、《读史快编》60卷、《宁志备考》13卷(崇祯三年刊本)、《谕宁迂略》2卷、《雪庐焚余稿》10卷、《雪庐焚续稿》4卷。维寰对《尚书》研究用力尤深,颇有心得,所著《尚书蠡》有崇祯八年(1635)刊本,松江董其昌为其作序,序中称:“我明以经述论士,士之治《尚书》者,闽推莆,浙推檇李,而檇李尤著,若黄学士葵阳、冯司成开之、陈宫詹孟尝,皆用《尚书》登坛名世。其所论撰,经生家珍之,不啻天球弘璧也。孟尝后寥寥寡和,而吾友赵无声崛起当湖”(注: 赵维寰:《尚书蠡》董其昌序。)。结 语
  科举与家族、个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观察的视角。
  明代初期的科举,承继元朝传统,有一个特殊的“儒户”制度。所谓儒户,就是职业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家族,那是正宗的职业科举世家,享受着特殊的保护政策。他们的存在,代表了各地的科举文化水平。由于准备充足,所以,他们在明朝初期科举考试中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
  家族教育准备充足与否,应是形成科举家族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在因素。明代宁波杨氏家族,经过三代的教育努力与积累,终于突破了科举零的记录。而且,在短短的三四十年内,出了多个进士,且官至尚书或侍郎者有四人,从而成为名震东南的科举家族。他们的成功,更内在的因素是凭借《易》经中举,从而再现了东汉以来的“一经传家”神话。
  科举竞争的高度激烈,也是影响家族中举率的一个核心因素。参加科举考试,犹走今天的彩票之路,尖端的回报率相当高,然而个人的中奖概率低得出奇。同样,杨氏家族到晚明以后,科举竞争力明显下降。而对于那些科举准备不足的小家族来说,则更加困难。如晚明嘉兴平湖的赵维寰,出身于农家,经历了万历二十九年至崇祯元年(1601-1628)间的十科会试,均以失败告终。从科举的回报率来看,相当的低。
  
  (责任编辑:陈炜祺)
  
  Accumulation of Family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
  and Success Rate in Imperial Examinations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00%
踩一下
(0)
0.00%
Baidu搜藏 QQ书签 Google书签 POCO网摘 新浪ViVi 和讯网摘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