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语一种特殊的方位短语:中+名词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史维国 发表于:2011-09-08 14:51  点击:
【关健词】先秦汉语;方位短语;方位词;中
先秦汉语存在一种特殊的方位短语:中+名词。先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押韵和类型学角度对这种语法现象给出了解释,但所作的解释都具有局限性。先秦时期方位词“中”没有实在的方位义,这一时期方位词的出现不是语法上的要求,这造成了方位词“中”不会受到语法和语义上的制

 作者简介:史维国,男,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师,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及古典文献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W201001;黑龙江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1)04-0136-05收稿日期:2011-01-11
  
  一、先秦关于方位短语“中+名词”的探讨
  
  先秦汉语中,方位词“中”和某些名词结合成方位短语时,常常倒置于名词之前,此种现象尤以《诗经》最为常见。关于这个问题,毛亨、孔颖达、朱熹等人对此都作了注解。如:“施于中谷”(《诗经·周南·葛覃》),毛传:“中谷,谷中也。”朱注:“中谷,谷中也。”孔颖达更是在《毛诗正义》中说:“中谷,谷中。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类此也。”这里,孔颍达注意到了此类现象多出现在诗歌之类的韵文中。①关于先秦文献“中+名词”构成方位短语这种语法现象的出现,很多近现代学者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的视角:
  一种观点从押韵角度进行解释,但针对的主要是出现在句末的“中+名词”。
  储泽祥:“‘中+名词’在《诗经》中很常见。‘名词+中’与‘中+名词’在《诗经》中并存,‘中+名词’大多出现在句末,这从押韵上可以解释。”[1]
  刘晓梅:“上古文献中,方位词‘中’和名词结合,一般是放在名词后,但是也有很多放在名词前的。这种‘中+名词’的特殊语序主要出现在《诗经》中,先秦别的古籍里也有方位词‘中’放在名词前的现象,但没有《诗经》这么多。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诗经》这种‘中+名词’的结构是出于押韵的需要。《诗经·鄘风·柏舟》第一章:‘泛彼柏舟,在彼中[tiu m]河[hai]。髧彼两髦,实维我仪[ngiai];之死矢靡它[thai]。’从构拟的读音可以看出来,‘中’不和‘仪’、‘它’押韵,‘河’才和‘仪’、‘它’押韵。因此凡是《诗经》中‘中+名词’放在句尾的,都可以从押韵的需要来解释这种方位词前置于名词的特殊现象。”[2]
  然而,押韵角度的解释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还有很多“中+名词”并不是放在句尾,这从押韵角度是解释不通的。刘晓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进行说明,她考察了《诗经》“中”的使用情况,并制成了表格,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中+名词”用在非句尾的比率更高。因此单纯用押韵解释这种现象还是说不清原因。另外这种用法还出现在先秦其他非韵文的文献中,下面是出现在其他先秦古文献里的一些例子: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周易·繋辞下》)
  (2)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论语·雍也》)
  (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4)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孟子·离娄下》)
  (5)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舆?(《国语·越语下》)
  (6)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
  (7)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于府库。(《荀子·王制》)
  看来,先秦汉语“中+名词”类的方位短语之所以存在,还有其他原因。
  另一种观点试图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寻找根据,这种解释针对的对象既有句末的“中+名词”,又有句中的“中+名词”。
  很多学者认为这种“中+名词”的现象是原始汉藏语特点的遗留。李方桂在他的《中国语言与方言》中把汉藏语系分为汉语、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他认为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同汉语、藏缅语族不仅在现状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而且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应属于同一语系。邢公畹认为,“此种用法是一种原始语法现象的残留,反映了原始汉藏语系修饰语置于中心语之后这样一种语序”[3]。俞敏认为,“原始汉语跟藏语都保留汉藏母语的特点:止词在前,动字在后;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方位词‘中’字置于名词之前的现象,是不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这种原始汉语特点的遗迹呢?”[4]
  类型学视角下的另一种观点以美国学者白保罗为代表。他在《汉藏语概要》中,把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克伦语两大类,又在藏-克伦语下面分藏缅和克伦语两类。他认为苗瑶语和壮侗语同汉语不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其相同之处或相似之处来源于相互的借用,或来自于类型学上的一致。汉藏语系中,有方位短语的语言并不只是汉语一种,从方位词和名词的排列语序来看,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名词+方位词。例如:汉语,藏缅语族的彝语、白语、土家语、载佤语、基诺语等。第二类,方位词+名词。例如:壮侗语族的侗语、黎语、毛难语等。
  按照李方桂等人的看法,苗瑶语与壮侗语和汉语存在发生学关系,是同一语系,那么上古汉语中的“中+名词”现象就是原始汉语特点的遗留。按照白保罗的分类法,壮侗语和汉语不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不属同一语系,那么上古汉语中的“中+名词”现象就是一种语言借用现象。
  应该说,押韵视角和类型学视角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解释。然而问题并没有完,苗瑶和壮侗语中几乎所有的方位词都有这样的次序,但是《诗经》等先秦文献中只有方位词“中”才有这样的次序,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先秦时期,其他的方位词与“中”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索和回答。
  
  二、先秦方位短语“中+名词”的考察与解释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