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979-2009)(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卫平 董强 发表于:2010-09-20 09:44  点击:
【关健词】江南城市史;回顾;思考
4.城市化。江南城市化是学者较为关注的领域。陈国灿考察宋代江南城市经济的发展,推断江南在宋代已出现了 早期城市化,并形成了城乡互动型城市化。王卫平分析江南城市工商业发展及城市人口比率,认为明清时期的江南

  4.城市化。江南城市化是学者较为关注的领域。陈国灿考察宋代江南城市经济的发展,推断江南在宋代已出现了 “早期城市化”,并形成了“城乡互动型城市化”。王卫平分析江南城市工商业发展及城市人口比率,认为明清时期的江南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但也存在诸多局限。黄宗智则认为清末通商口岸的开辟,不仅客观上促进了江南新工业的崛起,而且推动了江南近代城市化的兴起。
  
  (二)江南城市社会史
  城市社会史研究总体上呈现角度多、涉及面广、视野新颖等特征。关涉的主题有城市生活、城市人口、城市管理、慈善公益事业等。
  1.城市人口。人口史是学者较关注的领域。因为城市人口的多寡不仅是城市工商业发展的体现,更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有学者通过田赋、地方志等史料来推断各历史时期江南城市人口的总体水平,虽然在数据精确上有待商榷,但这项工作本身就弥足珍贵。还有学者将视野专注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府城人口演变,苏州的城市人口变迁就是学界的关注焦点。明清时期苏州城市人口的数量,刘石吉估计16世纪末府城人口有50万人。曹树基估计明代后期苏州城居民可能超过50万人。王卫平估计在康、乾时期约为70万、嘉庆年间高达百万以上。李伯重认为明清以来三个世纪中,苏州府城的人口大约增加了一倍,从50万左右增加到100万左右。
  曹树基考察清代江苏城市人口数量后指出,清代后期江苏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不大,但人口总量却较清代中期有所减少,故城市化水平略有提高。他进一步指出清代江苏的城市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由城市人口的多寡来决定的,而是由区域总人口的数量来决定,并以此推断施坚雅有关19世纪中国城市人口的研究缺乏可靠性。吴建华的《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则运用人口历史学与历史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明清江南人口与江南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探寻人口与社会相互平衡的内在规律。
  2.慈善事业。王卫平通过苏州及市镇慈善事业的考察,指出清代江南的慈善事业趋于兴盛,江南城市中的慈善活动以官僚和士绅为主体,而工商业者亦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台湾学者梁其姿系统的考察了明清江南城市中各类慈善组织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尤其对慈善组织的教化功能进行了探讨。日本学者夫马进通过明清江南慈善组织的分布、演变及经营状况的考察,认为慈善组织在城市近代化及处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等诸多问题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小浜正子则将目光定格于民国上海慈善机构以及公益团体的源流、沿革与功能,探讨了上海民间慈善事业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城市管理。陈国灿通过南宋时期江南城市中的防火救火、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考察,提出南宋江南城市公共事业有长足进步,并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南城市社会管理开始走向成熟。王卫平认为,江南城市由于行政规模等级的不同,在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通过对明清苏州的考察,认为苏州的城市社会管理在治安、防火、环境保护等方面表现相当突出。
  4.市民生活。王家范的《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通过对江南城市市民高消费的探讨,折射了明清江南城市工商业的发达以及市民心态的转变。陈国灿的《论南宋江南地区市民阶层的社会形态》,通过考察南宋江南地区市民阶层的职业、地位及贫富等要素,探讨新兴市民阶层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冯贤亮《明清江南的富民阶层及其社会影响》,认为明清江南城市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除地方政府有效控制的原因外,更在于士绅、地主、商人、富户等地方中间阶层所起的作用。赵世瑜、朱小田及日本学者滨岛敦俊等探讨了市民民俗与江南社会之间的关联。
  学者还从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的整体角度,提出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江南现象”。武廷海认为江南城市文化无论是经济性、人文性、都市性都是中国城市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堪称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奇峰”。
  
  (三)江南城市的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江南城市史研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就是从单个城市起步的。
  1.苏州城市史。以王卫平的《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和张海林的《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最具代表。王卫平通过对苏州城市发展的背景、城市与市场体系以及城市社会、市民观念等方面的考察,探讨苏州城市化程度,并总结了苏州作为明清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的巩固与丧失的原因。张海林考察苏州城市的现代化转型,探讨了晚清苏州商业变化,他认为近代开放格局对苏州等传统城市造成了巨大冲击。
  2.上海城市史。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是上海城市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分为15卷,叙述上起史前时期下至当代的上海城市变迁与发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并附有中外学界对上海史研究的动态。马学强剖析了近代上海迅速崛起的原因,指出上海的成长是借助、利用或调集江南地区的各种资源所产生的结果。
  此外,金普森、陈剩勇主编的《浙江通史》对研究杭、嘉、湖地区城市变迁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推出的“杭州历史丛编”凡6册,以专题的形式对自古至民国杭州城市各方面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与探讨。
  
  (四)市镇研究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明清时期,县级以上城市的数量已经不再增加,城市化的方向转到了市镇,而江南市镇的发展尤其令人注目。但是,在中华帝国晚期历史上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江南市镇,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受到了不应有的冷遇,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台湾学者刘石吉发表研究江南市镇的系列论文,并于1987年在大陆出版《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一书,才打破了江南市镇研究的沉寂局面。从此以后,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研究异军突起,成为江南区域史、城市史研究中的显学,取得了不凡的成果。
  陈学文是大陆较早关注市镇问题的学者。早在1981年即发表了相关论文,其后更长期从事市镇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以此为基础,以个案的方式开展研究,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并结集出版了《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与《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二书,在此基础上又撰成《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一书,提出了不少异于传统的观点。从总体上对明清江南市镇进行把握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是樊树志先生。他积多年之功先后完成了《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及其增订版《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二部专著,其最大特色在于强调市镇的网络体系及其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陈忠平曾就江南市镇问题发表过系列论文。与众多学者关注于明清时期、从经济史角度切人的视点有所不同,朱小田与包伟民则讨论了近代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朱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一书,不仅讨论了近代江南乡镇现代工业的成长与市场体系的发育问题,还比较关注乡镇生活的转型,展现了乡镇社区权力结构、乡民闲暇生活、乡村教育、民俗生活等方面的面相。包伟民主编的《江南市镇及其(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