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冒险:东南互保期间张之洞与朝廷的沟通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李佳佳 发表于:2011-11-01 08:38  点击:
【关健词】张之洞;“不可战”;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爆发促使清廷与列强宣战,宣战上谕在下达张之洞、刘坤一等东南督抚时受到一致抵制。他们自与西方国家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本文关注点不在此一过程,而着重于他们在处理“违旨”与“冒险”时的具体措施。以此为切入点,以求对东南互保这一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简介:李佳佳,女,(1987.8-),重庆人,汉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2010级硕士,专门史中国文化史方向。
义和团运动期间,张之洞、刘坤一违背宣战上谕,与西方国家谋划“东南互保”。此一事件历时并不长,然而此举使得东南片区免于战火,同时也让主战者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其间暴露出的朝廷与地方的复杂纠葛,大有其研究价值所在。
  义和团一度是研究的热门,而相应对东南互保的研究则以论文形式居多,内容也各有侧重。如《“东南互保”评述》①着重讨论互保双方的出发点;《东南互保与晚清地方实力派的崛起》②重心在于国家和地方的纷争;而东南督抚对外交涉的情况,在《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的对外交涉活动》③等研究成果中比较多见。较为系统的研究,就笔者目前所见,仅有一篇硕士学位论文④。可说此一历史事件尚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空间。而本文希望关注的则是督抚大臣们本身经历了怎样的矛盾变化,以及他们怎样解决此间存在的冲突。鉴于涉及人数的庞杂,本文遂以张之洞为研究个案,拟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其在东南互保前后的立场和行动表现,对东南督抚们在处理身为人臣和保护东南利益之间的冲突时表现出的某些群体特性试作探讨。
  一、 “战”与“不可战”
  在战与和之间徘徊数月后,清廷终于在1900年6月21日用宣战上谕表明了态度。慈禧并要求各督抚加强防务,“同心协力,不分畛域,督饬将士,杀敌致果”,要完全杜绝“和”的观念 ⑤。而张之洞等人的反应,却没有跟上朝廷的脚步。
  他们对义和团从一开始就是警惕和防范的。当乱势已极,恐慌蔓延至江南时,盛宣怀请求朝廷在“各省土匪尚未联合,外人尚未启齿”之时降旨进行镇压⑥。各督抚态度多与此相类。张之洞就多次上书,以义和团为邪教、乱民、土匪、劫盗等罪名,要求严格清剿。宣战后他们如何表态的呢?笔者将以张之洞与荣禄的电牍作为切入点。
  在电文中,张先将义和团所谓的“神力”斥为妖术,谓其不可靠;其次,是军事实力对比的悬殊。他说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时仅与一国为敌,尚且仅能勉强应付;义和团烧杀洋人教堂的行为本已触怒外人,此时再同时抗拒各大强国,则是自欺欺人。相反,不战却可以不亡⑦。
  “不可战”的思想直接影响其对外行动。对于各国领事、洋人和教民,他们做法是“严禁造谣生事,札饬地方文武严拿痞匪,并各处加派兵役巡查防范”,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百般安抚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公牍中,张之洞说到在该年五月二十一日(6月17日)就与刘坤一商量了“力任保护长江”的细节,这给东南互保酝酿的准确时间给出了一个重要参考。
  在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接到宣战上谕后的东南权臣,往来磋商,电函不断,紧迫之情跃然纸上。他们与各国之间就维持东南稳定与阻止其掠夺更多利益之间,讨价还价,犹如没有硝烟的拉锯战。具体过程和内容,既有研究已颇为丰富,此不赘述。本文接下来要关注的是在有深厚皇权政治传统的中国,张之洞等人在抗旨不遵的压力下,是如何处理自身的避战意愿与朝廷的宣战旨意中的矛盾的。
  二、互保与自保——一场大冒险
  若说张之洞等人谋划东南互保是一次政治大冒险,毫不为过。毕竟他们身处满清统治之下,抗旨不遵,从儒家礼教和传统皇权统治伦理上说都难容于世。这场赌博,要以迁延甚广的各省大小官员和绅商的前途为赌注。他们要从来势汹汹的列强手中保下东南不假,而同样重要的是如何让朝廷和世人相信自身行为的正当性以稳住朝廷权贵使其容忍东南的行为,从而尽力避免或减小承担罪责,以保住自己的政治根基。
  对于慈禧宣战,时论和既有研究都认其有盲目性,老谋深算的张之洞未尝不深谙于心。但如何回应朝廷?刘坤一概括了其原则:“惟奏内不可露‘和’字,总以抱定国书排难解纷为言,庶无窒碍”⑨,一切皆围绕保存疆土展开。他们的连奏,首先陈明保存东南对保存全局的作用,“稳住各国,以图北事转圜”,,继而说沿江防军之不足与列强开战,颇有诉苦之意;同时也安慰慈禧,各国对长江都虎视眈眈,正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羁縻牵制”之,从而保得一片地区的相对安静。继而说若东南也陷入战乱,将陷入全国乱局无从措手的窘况。最后甚至不排除以武力尽到守土之责(10)。通篇下来,始终未明言将不遵开战国书,用词圆滑,面面俱到,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沟通层面的技巧。是为其一。
  在行动上,张之洞遵从上谕,积极筹备加强长江防务。从他的信函往来以及上承的奏折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军队战斗素质:操练、检阅军队官兵的骑射打靶及洋枪技艺等;考察将领领兵能力;测量地势、赶作沟垒(11)。二、调动军队,积极部署:将兵轮通语、传信方式统一规范;掌握各炮台、舰船战斗力;布置炮台、兵舰使其成为掎角之势;严守各重要关隘(12)等。然而在信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官军的问题:各营兵勇平日司职不同,并不能专事军事训练,“阅伍既过,又复松懈,终难入格”,他确实需要时间来训练这些军队。无论如何,他的行动是符合朝廷所希望的。
  其三,他们抓住了朝廷态度中的薄弱之处。慈禧等人的表现,并没有如宣战上谕上所呈现出的那么明朗化,在对义和团是剿是抚,对西方列强是战是和的问题上,往往显得暧昧不明。海关税务司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说道“我们对官方的态度并不太清楚,只看见表面,不了解底细”(13);接着他又考虑到朝廷的为难之处:“如果不镇压义和团,各国公使馆就要采取行动。如果准备镇压,这个狂热的爱国组织就要变为反对朝廷的运动”(14),清政府剿抚两难的境况,使得即使乱民已经将外国人围困在东交民巷,外国人仍然有“奇怪的是,我们却这样镇静,这样安全”(15)的感觉。
  正是主战派底气的不足,为张之洞等人保全东南的说辞留下了较大的话语和活动空间。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互保范围的扩大。张的幕僚辜鸿铭说当时张对互保一事,恐“致朝廷误会,重遭严谴,忐忑踌躇,迟迟不敢发出”。而当刘坤一承诺“以我二人名义,发出可也”(16)之后,此事即刻成行。张之洞作出电致豫陕川湘皖赣各省,要求严办造谣闹教之人(17)的大手笔;刘坤一则要求苏皖赣等司道“责成各府、厅、州、县,会同营讯各集地方绅董,共筹保护之法”,并且“祸福与共”(18)。最后此事得到上述各省官商以及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大力支持,形成一个密集的利益共同体。从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之洞发出的同样内容的电文,基本都会发到每个人手中,各督抚向朝廷上奏建议,多以“会衔电奏”的形式(19)。督抚之间牵一发则动全身。正是这种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密切合作和信息共享,使得东南互保具备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各权臣之间互相支撑,使得彼此以为后盾,而这种以强大的合作态势使他们能与朝廷政令作实际上的抗衡。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