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运动中的陈学昭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雷慧园 发表于:2012-04-06 10:03  点击:
【关健词】陈学昭;变化;延安文艺运动;女性
陈学昭是集“五四”作家、留洋作家和解放区作家于一身的现代女作家,在这种“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所显示出了她的人生与创作之路的“特异性”,本文以延安文艺运动为界,从心路历程、创作风格、思想主题这三个方面来透视其中的变化。

  在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行列中,陈学昭的名字是不该被遗忘的。陈学昭是中国现代作家群中较有特异性的个体。她一生共创作出版小说、杂文、散文、评论等二十余部总计三百万字。陈学昭在“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所显示的人生与创作之路的“特异性”——集“五四”作家、留洋作家和解放区作家于一身的特殊经历,完成了自己从一个“资产阶级的、有学问、有修养的闺秀作家”,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转变。为后来者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提供了一个别具意味的个案。纵观陈学昭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她在延安文艺运动前后在各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创作心理变化
  从创作心理学来看,童年经验和个人惯习,对作家的性情气质、创作风格和艺术旨趣具有天然的重要影响。而且创作心理与她的个人经历相关。陈学昭生于海宁盐官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早年丧父,她便在慈母的溺爱和长兄们的管教下成长,兄长们对于小妹限制极严,但是在母亲的帮助下,她把家里藏的古典书籍全都看过。兄长们封建式的体罚教育,瘫痪无助的母亲的眼泪,破落的家境,使她茫然不知所措。她在《我的母亲》中写到:“我从此在家庭中是一直战战兢兢的小绵羊,同时这种不自然的生活,使我不时地感觉到,我是一个寄居寄食者,这家庭苦的和乐的也没有我的份。行动既不能随便,言谈也非有三分钟的思考不行!大概彼此的心腹中都蕴藏着一个板起面孔的圣贤,含着敌意似的对抗着呢!从此我不能不装起大人,好像风雨里的夜莺,不在做愉快的歌唱。我成了一个单板的、缄默的,寡言的人。生的悲凉已彻透了我的心了!”十几岁的少女,在这样的境遇下生活,估计、敏感、倔强的个性日益形成。社会的挤压,家庭的隔阂,把她推出门外,她更加渴望一种新的自由。陈学昭早期的生活经历使她的女性意识觉醒,并形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所以陈学昭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个人情感诉诸,家庭里得不到理解关怀的个人的苦闷,社会中对女性地位的忽视,都让她极度的苦闷,但是她依然对生活充满向往,向往自由的理想的社会。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促使她开始思考一个为谁写作的问题。陈学昭走上文坛是一种自发的偶然,早期作品总体上是自发而非自觉的,更多地张扬着个性与个体对社会人生矛盾的不理解与迷茫感伤的情绪。于是陈学昭逐渐走向一个自觉写作的状态中去。虽然这种推动力并非出于文学创作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借此机会, 她也正好将10余年来一直困扰自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个人情感、夫妻恩怨连同她早期细腻缠绵、迷惘感伤的创作风格, 通通塞入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这个包裹中去,作一个彻底的了断。“是中国共产党给了我新的生命,我没有死,还要活下去,工作下去。”1943年陈学昭还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她开始懊悔自己成了知识分子。 要是年青时从事农业劳动,如果那样, 生活上虽然艰苦,精神上的打击可能没有这么多和复杂! 延安文艺运动使陈学昭从个人无法自拔的的苦闷的怪圈中走出来,就像她说的:“我应该说毛主席所指示的文艺方针为工农兵的方向是多么伟大和正确!是他,在他的座谈会讲话以后,我才找到了我新的写作的生命!”从此以后陈学昭 完全投入了革命的怀抱,以前的她同情共产党,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不满于旧社会,不满于当前的环境,对于社会抱着许多空想,并且很主观的把党当做充实这种空想的对象,经过一系列的改造,他开始走近党,认识党,在心理上,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主人翁。她正是通过纺纱这种简单体力劳动完成了净化灵魂、坚定信念的过程, 把自己改造成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二、创作风格的变化
  20年代陈学昭创作了很多散文,《倦旅》、《寸草心》、《烟霞伴侣》、《如梦》、《忆巴黎》等,1981重新编选出了一本散文集《海天寸心》,大致代表了她前期的主要文学创作。陈学昭前期创作以散文创作为主,精神上弘扬个性、追求独立与自由,整体风格以从容温婉、细腻缠绵而略带迷惘感伤为主。
  这些作品在描写山光水色的同时,还都抒发出一种厌倦和诅咒人生的思绪,然而在这种哀愁和凄凉的情绪中,也多少显示了对未来的追求和探索,这对于当时有些受过五四的洗礼,却又找不到前途的迷惘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一种典型的意义的,因而引起不少读者的注意。
  陈学昭的作品文字清丽简洁、疏朗俊秀、富丽多姿,往往寥寥几笔就能描画出一幅活灵活现的景物,表现出自己的清绪。她善于在情景交融中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当她在忧愁时,大风就“吹乱了碧池的皱纹”,雨珠就“愁吟似的低着”;当她看到日出而兴奋,感觉“凡人都有向上的雄心”时,松针便“更加纯绿了”,鸟儿也在“欢乐的翱翔”。《春》更是精致的描写了它降临大地时的“形态”,山花、飞鸟、游人和琴声,都沉浸在春天的气息中,使她思念着“不可捉摸的远方”,想撕破窗纸,份上青天。《烟霞伴侣》中更是将情感赋予了大自然,像描写黎明时分薄薄的红云,“似乎还带着未尽的睡意,懒懒的躺着”,红日却“揉着眼,跳跃着,活泼泼地出来”,将情景交融发挥到了是大自然拟人化的程度,却又写的自然流畅,毫不做作。
  陈学昭细腻而老到的笔触,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个20多岁的年轻作家之手,的确在早期的很多散文创作中,陈学昭都在苦苦地思考着人生社会的种种矛盾,既有找不到出路的深沉苦闷也有积极向上的不断追求。
  陈学昭对人生执着的探索,终于使自己逐渐消失了悲愁和绝望,接近了人民和革命,并且在抗战之后奔向解放区,开始了新生活,她写小说,也依旧写散文。总体来说她后期创作, 思想上积极认同革命主流、主动承担政治使命, 与现实生活较为贴近, 题材范围有所拓展, 但总体风格变得真诚简单、朴实无华, 同时也因创作个性的淡化失落而使叙述偏于质木无文、拉杂拖沓。
  1939年出版的散文集《陕北访问记》,记录了边区的新生活,在以后出版的又一个散文集《漫走边区》,则是记述了从延安到东北这一路上的经历和见闻,写出了东北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的觉醒,文笔渐趋朴素隽永,写景叙事却仍像过去那样包涵诗意,充满感情色彩。她很善于汲取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并加以应用,使作品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活情趣,这是她坚持长期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的结果。语言的生活化、大众化是陈学昭后期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1942年以后,为了实践《讲话》的理论,陈学昭开始了小说创作,《工作是美丽的》是陈学昭重要的一篇长篇小说,虽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文学时代的烙印,但它却不是一个一味顺应主流话语、复制主流意识形态言说的僵硬的 政治化文本。作品描写了一个女性子时代变迁中思想的变化和选择。它以那个文学时代难得一见的女性个人言说的方式,为文学史留下了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而又可靠的知识分子心灵档案,从一个侧面映现出了20世纪中国壮阔而悲怆的历史,使读者通过这部作品,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女性解放之路的曲折与艰难,感受到女性不断突围又不断陷落的痛苦与挣扎,体味出女性在男权中心主义社会环境中,遭受侮辱、伤害、摧残与轻视时的困惑、无奈与辛酸,同时也看到了 20世纪中国女性觉醒、抗争、奋斗不息的美丽身姿。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