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国有商业银行 改革的逻辑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类承曜 发表于:2010-01-18 12:02  点击:
【关健词】银行,改革,逻辑,商业,国有,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一个,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重点分析了国有银行改革的三个关键领域:股份制改革、市场化和财务重组,分析各个领域改革背后的逻辑以及存在的问题。结论是尽管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政府更多地考虑了自身的成本和收益,改革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回避了深层次的本质问题,而且政府追求短期化目标的结果是短期内银行财务状况的改善是以长期内风险累积为代价。最后得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一、导论(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国有商业银行 改革的逻辑)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对二十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行回顾和反思,理解国有银行改革背后的逻辑,根据国有银行改革的逻辑分析改革的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改革的主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从1979年开始[1]。从19791984年期间,打破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系,实现了四家国家专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分立,形成了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明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要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与此同时,我国新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专门接受四家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实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

1997年以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全面提速。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1211中国正式加入WTO[2]这两个事件,对国有银行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国有银行的稳定性和提高其竞争力。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领域:市场化改革[3]、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资金价格的市场化,即利率的市场化;允许国有银行按照商业化原则发放贷款,取消了贷款的规模限制而代之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减少政府对银行决策的干预;通过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商业银行,特别是向外资银行开放银行业促进银行业的竞争。财务重组主要是指补充资本金和剥离不良贷款改善银行的财务状况。而股份制改革主要包括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等方法实现产权多元化;改革银行治理结构和完善银行内部管理等。为了支持上述三个关键领域的改革,政府也进行了其他方面的制度改革,如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各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至8%。2002年开始采用国际通行的五级贷款分类体系, 2003年成立专门负责银行业的监管的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巴塞尔协议》核心监管原则对大型商业银行实行监管,等等。国有银行的改革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实现了提高国有银行稳定性和效率的改革目标?近几年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评价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对改革效果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乐观的观点(Anderson2006)认为,尽管我国的不良贷款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随着不良贷款的剥离,银行风险被大大降低了;一种怀疑的观点则认为国有银行的改革并不成功:Garcıa等学者(2006)通过对我国国有银行各项改革步骤的深入分析,指出国有银行财务状况尽管得到很大的改善,但银行的经营业绩没有根本改观,不良贷款仍有可能在未来大量增加。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基于AHP法对地方税征管效率评估优化设计


  •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