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理论溯源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本质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高宏伟 张艺术 发表于:2015-09-10 13:38  点击:
【关健词】市化;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本质
摘要:城镇化认识的分歧在于对其本质的解释不同,城镇化歧义容易将城镇化实践引入误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城乡关系”的理论是城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新型城镇化的本质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反思。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既不是土地城镇化,也不是人口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即通过重新建立城乡分工秩序,实现人的现代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5)05-061-06
  城市化运动要晚于世界城市的发展,仅仅具有近200年的历史。世界城市化运动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正是由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及其结果的推动,形成了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度。英国得益于世界工业化运动的领跑优势,成为城市化运动的首位国家,其“领跑效应”的扩散,使亚非等国家的城市化运动也逐渐兴起,城市的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城市化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在研究中,有人使用城市化概念,也有人使用城镇化范畴。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多学科研究对象,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对两者进行解释、引伸和发展的结果,并未实现让其概念边界变得更加清晰的预期,相反却引起了学理方面的争论。对城市化和城镇化概念的认识,分歧在于对二者本质的解释不同。如不能准确理解其本质,容易使城镇化路径的选择发生偏离滑入歧路。当前到2020年是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的重要时期,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新型城镇化本质进行辩证反思,是我国城镇化路径选择的重要依据。
  一、我国城镇化理论的思想来源
  城市化和城镇化是拉丁文Urbanization的中文符号。英文译法相同,中文含义却有区别。这种区别演变为学术分歧始于1970年代末,并体现在国家决策层的思想和政策体系中。至于上述差别为何被放大并形成分歧,则与我国严重的城乡分离及这种分离的持续惯性相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城乡分离是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可被城乡分离和对立运动的历史所概括。自然经济向发达商品经济形态的运动正是以社会分工的发展作为基础的。因此,“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首先,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分工,瓦解了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式。第三次社会分工,则使生产活动与商业活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相分离,出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因此,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与城乡分离的运动过程是同一的。其次,城乡分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在财富形式上表现为“庞大商品堆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将农业与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纽带彻底撕断,此时工业产品的出售就需要商业充当媒介。因此,“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就变成不言而喻的一般规律。再次,城乡之间的自然经济纽带被撕断却被商品经济纽带所联系,这成为城乡分离发展到一定阶段向城乡融合运动转化的重要条件。
  城乡对立存在种种表现。一方面,城市在“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方面与乡村的“隔绝和分散”相对立,这是城乡经济要素结构的对立形式,也是城乡生产和流通呈现差别的原因。另一方面,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农业和工业人口利益之间相对立,这种对立使本来“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同一些人”却分别成为“两个不同的阶级”这是城乡物质利益结构的对立形式,也是城乡之间分配结构差别以及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差别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上述城乡间的对立和差别是可以消除的,这不仅是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消除城乡分离的条件,一是使“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均衡的分布。”二是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一样,是城市乡村化”。三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四是把“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总的原则和方向是现代化,即“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一样,是城市乡村化”。基于上述理论,通过在农村发展工业促使农业和工业在农村空间范围内结合,从而消除城乡对立,就是乡村城市化的过程。这与历史上通过人口转移到城市,使农业人口与工业和其它非农业结合的过程有所不同。从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农业人口被强制地和不受法律保护地驱逐进城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条件来看,这个过程恰恰是城乡分离的历史。与此不同,“乡村城市化”却是消除城乡分离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城乡分离的过程当成城市化显然是不彻底的。相反,把城乡融合的过程看成城市化同样也是不完整的。城乡分离与城乡融合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城乡分离是城乡融合的前史但两者又不是两个能完全截然区分的阶段。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结果又是城市工业与农业结合的基础,并不断地为上述结合创造着各种联系和客观条件。城乡融合是城乡分离运动的最终均衡状态,只停留在城乡分离的阶段是不彻底的城市化。跨越城乡分离客观阶段的城乡融合是不完整的和不切实际的城市化,也是无法实现的。按照上述逻辑,结合我国农村存在大量集镇和建制镇的情况以及严重的城乡分离事实,马克思关于乡村城市化的论述,应成为我国城镇化概念的重要思想来源。
  遗憾的是,马克思对城乡关系理论的研究传统在我国城市化问题的后续研究上并未得到广泛继承和发展,而是逐渐让位于对现代城市问题具有更加精致研究特长的城市地理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众多分支学科,这些学科擅长生产力和技术层面的研究范式,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关系的传统和优势弱化,城市化研究无视经济关系本质的研究误区,放大了城市化诸如生产集中、产业集聚和紧密分工的生产力特征,忽略了城市化所发生的特殊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在内的生产关系特征。其结果就是在城乡融合的乡村城市化即城镇化问题上,仍然有不少学者固执己见地坚持城乡分离的“再城市化”主张,并依此批判城镇化战略,甚至通过将马克思的“城市乡村化”曲解为“逆城市化”拿来进行批判,以此增强其“再城市化”一贯主张的说服力。

        二、各类城镇化观点及对城镇化内涵的误解
  各类城镇化观点是对城镇化的不同理解,夹杂着研究者的主观判断。不能把关于城镇化的观点等同于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内涵即城镇化的本质,是对城镇化现象的科学抽象,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城镇化”和“城镇化是什么”的问题。现有研究常常忽略了城镇化表象和城镇化本质两个范畴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城镇化内涵的表述缺少了严谨性和科学性。加之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分歧长期存在,增加了对城镇化本质进行学理辨识的难度。尽管许多推崇并侧重实证研究的学者仍然对涉及基本范畴的学理辨析抱有成见,认为这是一个无足轻重和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厘清城镇化本质对学术研究的作用并非微不足道。因为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如被各类观点包裹,容易引起歧义,而且比起其它更加基础的理论研究,当前城镇化问题的实践性更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