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礼制专篇《宋史•礼志》的史料价值初探(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王志跃 发表于:2011-08-23 13:56  点击:
【关健词】《宋史•礼志》;记载;史料价值
三是人名误。如汉以霍山为南岳,望令寿州长吏春秋致祭的奏请者,《长编》载为董温[5](P1628),《宋志》则载为董温其[1](P2486),显然两者人名必有一误。检《太常因革礼》[14](P631)、《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是人名误。如“汉以霍山为南岳,望令寿州长吏春秋致祭”的奏请者,《长编》载为“董温”[5](P1628),《宋志》则载为“董温其”[1](P2486),显然两者人名必有一误。检《太常因革礼》[14](P631)、《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P531)、《通考》[2](P758)、《道园学古录》[16](P14)皆作“董温其”,故《宋志》不误,《长编》误。《长编》之误盖由刻录或传抄所致。
  四是职官误。如《长编》载元符元年十月曾旼奏请众星之位设香一事时为“右司员外郎”[5](P11971),而《宋志》则载为“左司员外郎”[1](P2429)。《通考》[2](P652)、《辑稿》[3](P616)亦载此时曾旼为“左司员外郎”。又,据《长编》,曾旼于元符元年六月已由“右司员外郎”改为“左司员外郎”[5](P11883),故《长编》载元符元年十月曾旼仍为“右司员外郎”误。 
  五是数字误。如中华书局本《通考》载高禖坛“壝别三十五步”[2](P773),而《太常因革礼》[14](P809)、《政和五礼新仪》[17](P136)、《群书考索》[18](P439)、《玉海》[6](P1815)、《宋志》[1](P2511)则载为“壝别二十五步”。又,四库本《通考》亦作 “壝别二十五步”[19](P79),故中华书局本《通考》“壝别三十五步”之“三”为“二”之误。
 六是封号误。如《辑稿》载中镇霍山旧封“应灵公”[3](P851),而《通典》[20](P1283)、《唐会要》[21](P977)、《事物纪原》[22](P85)、《通考》[2](P757)、《宋志》[1](P2488)则载其旧封为“应圣公”。且《辑稿》前文亦载中镇霍山为“应圣公”[3](P851),故《辑稿》所载旧封“应灵公”误。
  七是地点误。如《长编》载开宝四年五月辛丑(七日)“宴刘鋹于崇政殿”[5](P265),而《宋志》则载宴刘鋹地点为“崇德殿”[1](P2803)。检《资治通鉴后编》:“辛丑,宴刘鋹于崇徳殿(原注:考异:《宋史•太祖纪》云大宴于大明殿,鋹预焉,事系乙未献俘之下。今从《长编》。)”[23](P76),可知《长编》原作“崇德殿”。又,《辑稿》亦载其时宴刘鋹事,虽日期有差,但地点则为“崇德殿”[3](P1448),故亦可证今本《长编》“崇政殿”为“崇德殿”之误。
  此外,《宋志》还可订他书年号、谥号、机构等误,限于篇幅,不再例举。
  综上可知,《宋志》因其史源的可靠性与原始性,加之今人的校勘整理,从而对于订正他书的讹误与不足有了十分显著的功效。因此,在考证其他文献时,我们当充分重视《宋志》的这一史料价值。
  
  四 后世官私著述之史源
  
  因《宋志》曾采择《国史》、《会要》等官方著作,以及《长编》、《通考》等在当时及后世均享盛誉的私家巨制,故其史料可信程度较高,兼又以正史礼志的尊贵身份面世,其为后世官私著述采择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以下我们对后世官私著述采择《宋志》之情况略作梳理。
  首先为官方著作。采择《宋志》的官方著作,有《续通志》、《续通典》、《山西通志》等。在具体采择过程中,有的明确声称来自《宋志》。如《续通志》“政和七年诏颁朔布政”至“钦宗靖康元年罢颁朔布政”这段文字,史官其下按语即言“宋史志”[24](P3952)云云。但史官或碍于史局面子,或因编撰需要,不少并不完全照录。如《续通志》载:“政和七年,诏颁朔、布政自十月为始。是月一日,帝御明堂平朔左个,颁天运、政治及八年戊戌岁运、历数于天下。”[24](P3952)《宋志》原载为:“政和七年九月一日,诏颁朔、布政自十月为始。是月一日,上御明堂平朔左个,颁天运、政治及八年戊戌岁运、历数于天下。”[1](P2772)对勘可以发现,《续通志》并未完全照录《宋志》,而是有所删改,如删“九月一日”,将“上”改为“帝”等。又,《山西通志》载:“天禧四年,从灵台郎皇甫融请,修河致祭,増龙神及尾宿、天江、天记、天社等诸星在天河内者,凡五十位。仁宗康定元年,加封显圣灵源王。”[25](P143)据《宋志》更原始的记载
  参见《宋史》卷102《礼志五》。,知《山西通志》也有不少删削。
  其次是私人著述。采择《宋志》的私人著述主要为《五礼通考》。《五礼通考》采录《宋志》多明确声称,如:“铭曰:‘惟尔令德孝恭,世称东蕃,有来显相,余一人嘉之。用锡尔宝尊,以宁尔祖考。子子孙孙,其永保之!’”[26](P149)秦蕙田便在前文注其源为“《宋史•礼志》”[26](P142)。《五礼通考》对《宋志》的采择,完全照录,不作改动。如《五礼通考》载:“自后屡遣使来,帝待之甚厚,时引上殿奏事,赐予不赀,礼遇并用契丹故事。”[26](P146)便完全照录《宋志》
  参见《宋史》卷119《礼志二十二》。。此外,《五礼通考》还有不少完全照录《宋志》者。囿于篇幅,不再枚举。
  上述即为后世官私著述采择《宋志》的大致情况,总地来说,采择《宋志》者以官方著作居多。在采择方式上,官方著作不少地方并不照录《宋志》,而是有所删改。但其删改有的未必妥当,如上文“诏颁朔、布政自十月为始”的时间,《宋志》载为“政和七年九月一日”,相当准确,《续通志》删减为“政和七年”,字数虽然减少了,但时间则变得模糊不清。因此,私家著述《五礼通考》完全照录、不做删改的做法,更值得今人学习。
  综上,《宋志》之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记载的系统与丰富、保存了部分珍贵史料、订正他书讹误与不足,及为后世官私著述之史源四个方面。当然,《宋志》的史料价值还可能会体现在其他方面。对此问题,则有待笔者及读者进一步去探索与发现。
  
  [参考文献]
  
  [1] 脱脱.宋史•礼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