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城乡冲突意识分析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宁衡山 发表于:2010-08-25 10:11  点击:
【关健词】乡村;城市;文明;冲突
本文通过对《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工作、爱情、生活进行深刻描绘,揭示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村与城市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以及两种身份的冲突意识。

一、引子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终于选择了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到了1982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重要年代,在农村体制改革完成并取得了重大成功之后,中国社会来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临界点上,现代化与城市化浪潮同时冲击这个社会的两个主体结构:城市与乡村。《人生》就是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中国城市化初始阶段的城市与乡村的复杂关系,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分析与解读其中的冲突意识。
  《人生》描述的故事发生在高家村与县城的"交叉"位置,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位置,著名文学评论家陈骏涛认为,塑造高加林这样一个形象,虽然可以仅仅局限在高家村这样一个比较狭窄的具体环境中,但这样一来,高加林形象的价值和意义可能就缩少得多了;反过来,路遥将高加林置身于高家村与县城之中,即城乡'交叉'的环境里,不仅背景开阔了,而且,高加林的风华正茂的性格就有可能在城乡两地更为广阔的世界得到充分展开,而也正好反映了在新的时期农村生活一种变化趋向,随着改革开放与城市化的发展,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频繁,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影响和渗透将愈益深重。
  二、主人公简介
  《人生》中的三个主人公:高加林、刘巧珍与黄亚萍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不同的生活世界。
  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较为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有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强的品质,同时又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高加林在县城度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柏油马路、蓝球场、图书馆等等一些新奇而又独特的气息基本上冲洗掉了他身上的泥土味。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发展自己爱好,同时又充满希望的职业。"他十几年读书,就是为了不象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做土地的主人"。但好景不长,高加林的位置不久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给顶替了,他又重新回到地里当了农民。这无疑是给刚刚起步、踌躇满志的高加林当头棒喝,就在那一瞬间,他的心似乎从峰顶重重摔入谷底,看不到任何希望。他很高的精神追求与无情的现实实在相差极远,正是这样的强烈反差构成了他日后复杂的性格特征。
  不久,命运之神又向高加林伸出了橄榄枝,他叔叔复员回到地区当上了劳动局局长,这为高加林的生活投射进了第二缕明媚的阳光。在马占胜的暗厢操作之下,高加林顺利地成为了县上的通讯干事。当高加林有机会再次走出窑洞去县城工作时,他年青的血液又开始沸腾,头脑中也满是未来的城市景象,生活的激情也再次被城市的霓虹灯所点燃。可就在高加林似乎要在城市扎根时,命运地又再次与他开起了玩笑,张克南的母亲由于个人恩怨告发了高加林的"走后门"上岗的事情,高加林又被"打"回了农村,再次成了一个农民。
  刘巧珍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虽然没有文化,对现代文明有着虔敬的渴念。所以,她爱上了高加林这个"读书人",以至于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可以说刘巧珍对高加林的追求实际上也是对某一个层次上的文明的追求。所以,为了使生活方式向文明的层次迈进,也就是向高加林靠拢,她是村里不识字的姑娘中第一个刷牙的人,甚至众目睽睽之下,与高加林共骑一辆自行车。此外,还有读书、刷牙、漂白粉等等现代化的元素在她的身上越来越多的出现。显然,刘巧珍对对文明的理解比较天真,并不符合高加林的审美眼光。事实证明,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那种充满激情而炽烈的爱只是高加林失意时精神上的慰籍,一旦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毫不犹豫地重新回到了城市。
  与刘巧珍相比,黄亚萍是"有文化、聪敏、家庭条件也好,又是一个漂亮的南方姑娘"。对于这样一位现代女性,她性格活泼开朗,但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同时又赋予了一种征服的欲望。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属于文化人,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当他们俩坐在一起时总能够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这与刘巧珍聊天时的那种沉闷是完全不同的。黄亚萍从一出生就拥有了高加林为之苦苦奋斗与追求的城市生活,是文明的象征,以至于高加林无法拒绝她热情而大胆的追求,这完全是是因为他根本无法抵御现代文明的诱惑,这个时候,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然而,他们之间的爱最终也是悲剧,黄亚萍喜欢高加林的风度、才情。"她真诚地爱高加林,但她也真诚地不情愿高加林是个农民[1]!"正是这种身份隔陔,使得当文明的纸被捅开时就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了。
  三、高加林的爱情立场与抉择
  高加林与刘巧珍与黄亚萍之间的矛盾与情爱纠缠实际上就是异质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纠缠。例如,高加林的内心在掂量是选择来自文明世界的黄亚萍还是乡村世界的刘巧珍时,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一旦黄亚萍的影子压上心头时,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刘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刘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刘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在经过反复思考、权衡后,高加林最终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显然,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天真、纯洁的刘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刘巧珍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刘巧珍含着眼泪接受了,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无情无义,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陌生的城市要多加小心。
  很明显,作者将这种城乡对立以情爱的是是非非、道德的细枝末节全方位地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而在人们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追求过程中,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与崇拜往往取代了对古老而纯洁的爱情的歌颂与憧憬。在传统的爱情观念面前,城市的魅力再次彰显示它的巨大力量:当高加林进入城里,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时,乡下姑娘刘巧珍走不进他的生活;当高加林落魄归乡,作为一个农民生活时,黄亚萍也不会走进他的生活。无论是高加林还是黄亚萍几乎都面临着无法克服的矛盾,这注定了他们的悲剧角色,他们三人之间的悲剧实际上都是愚昧与文明的冲突所造成的,刘巧珍是"愚昧"的代表,而黄亚萍是"文明"的代表,高加林则兼具"愚昧"与"文明"的双重因素,是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矛盾与冲突的交结点。
  四、城乡冲突的反思
  其实,路遥在故事开始时就对高加林的命运进行了暗示命运:"他虽然没有认真地土地上劳动过,但他是农民的儿子。"他的父亲高玉德老汉也以一生的沧桑向他诠释着对命运的理解:"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当然,爱情只是作者表达对现代文明带来的矛盾与冲突的一个影子,如同马克思所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现代工业文明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颓废的迹象,这种颓废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