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与家庭困境(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芳苓 发表于:2015-08-12 10:31  点击:
【关健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特征;家庭困境;对策思路
4、农村留守儿童的兄弟姐妹 从姊妹数看,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数较多,其中绝大部分都处于留守老家的状态。2014年问卷统计显示,在被调查1000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其平均拥有兄弟姐妹数为3.14个

  4、农村“留守儿童”的兄弟姐妹
  从姊妹数看,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数较多,其中绝大部分都处于留守老家的状态。2014年问卷统计显示,在被调查1000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其平均拥有兄弟姐妹数为3.14个(均值),标准差1.317,最大值为7个,最小值为1个。而在这些兄弟姐妹中,因父母进城打工后而同样被留在老家的兄弟姐妹为2.57个(均值),标准差1.411,其中最小值为1个,最大值为6个。若以此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那么当前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平均兄弟姐妹数为4.14个、平均留守老家的兄弟姐妹数为3.57个,所占比例超过8成(高达86.3%)。
  5、农村“留守儿童”的分离周期
  从分离时间看,在西部地区,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较长,而回家次数较少,因此其与父母分离的周期通常较长。2014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其父母平均外出打工的时间为3.75年(均值),标准差3.433,其中最大值为“15年以上”,最小值为“1年以内”。进一步统计显示,父母外出打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回家见面一次的时间长达1.32年(均值),标准差1.11779,其中最小值为“3个月”,最大值为“5年”。
  6、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
  从监护状况看,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相对集中,且以“隔代监护”为主。调研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重任大部分由隔代的老人来承担,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其比例约占7成。而我们问卷统计也显示,2014年在被调查1068名农村留守儿童中,表示主要监护人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比例分别占49.1%和15.3%,两项合计高达64.4%;“哥哥姐姐”为监护人的占11.0%;“自己照看自己”的占8.7%;还有15.8%的监护人为“其他”(包括叔伯、姑姑、亲戚等)。此外,通过“监护人卷”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监护人中63.8%的人是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这一结果与上述调查数据基本是一致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困境及影响
  事实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往往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为此,他们的成长环境及条件一方面需要父母努力去改善,但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因父母的长期外出而受到影响。调研发现,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比例大、时间长、距离远,加上回家成本高、时间短,致使父母这种外出行为了产生对孩子成长的深度影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面临突出的“三缺”问题。
  1、亲子互动缺失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儿童在生活依赖期都应由父母陪伴度过。然而,遗憾的是,伴随着父母的外出,其对留守子女的关爱、鼓励、呵护、陪伴等亲子互动行为也就随之中断。2014年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时间长(平均3.75年)、回家次数少(平均1.32年);更糟糕的是,留守儿童父母即便在逢年过节、孩子生病及其他重大家庭事务时回家,其停留的时间也是很短的,一般不超过1个月,最短的不足1周;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联系的次数也较少,平均需要18.3天才联系1次,最长的多达半年之久。显然,这种外出时间长、回家频率低、停留时间短、联系次数少的现状,严重阻断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互动,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严重缺失,导致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疏远、冷漠。
  2、家庭教育缺位
  由于父母外出比例较大,难以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而现行监护人所提供的监护行为则呈现出“三无”状态,即隔代的无奈、长辈的无心、同辈的无力。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2014年问卷调查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64.4%是“隔代监护”,65.5%的监护行为仅停留在“照顾基本生活”,79.1%的监护人“从未参加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75.7%的监护人“极少了解或从不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48.3%的监护人“极少过问或从来不管”留守儿童的学习。所有这些,从很大程度上中断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实施,并将这种教育推向“自生自灭”的境地。
  3、身心呵护缺陷
  无论是亲子互动缺失,还是家庭教育缺位,都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呵护,也错失了社会化的关键期,造成该群体人格、品行、观念等方面的扭曲与畸形。调研发现,由于得不到家庭身心健康的呵护与引导,造成了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严重缺乏生理健康保护意识,未婚早育现象突出,成为遭性侵害的高发人群等。所有这些,极可能演化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恐惧,并进一步影响其未来的正常社会化过程及水平。
  四、结语与思考
  事实表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不仅面临着来自家庭的“三缺”问题,而且面临着来自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现实困局。从政府层面看,由于尚未建立统筹机制,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面临“四大难题”,表现为“参差不齐”的留守儿童工作格局、“关注不够”的学龄前留守儿童、“缺人少岗”难保留守儿童工作常态化、“趋于乏力”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从学校层面看,仍面临着“三大”困境,表现为“供给不足”的寄宿制学校、“配置不齐”的师资队伍、“趋于放任”的校外生活;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参与水平仍呈“偏低”状态,表现为社会组织参与不足、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不够、民办学校发展缓慢。这表明,要切实关注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国情、省情实际出发,注重顶层设计,明确对策思路,制定工作措施,真正构建起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具体来看,第一,政府要坚持“民生为本”理念,优化服务管理体系。一是立足长远,实现留守儿童的战略发展;二是健全法规,确保留守儿童合法性权益;三是完善机制,构建留守儿童监管体系。第二,学校要完善“硬件软件”环境,营造幸福氛围。一是主动出击,寻求多方资源支持;二是敢于创新,打造全新教育模式;三是强化内功,构建良好师资队伍。第三,家庭要增强“代际发展”能力,促进良性循环。一是妥善安排学龄前子女入园;二是创造条件增强亲子互动;三是利用各种政策回乡创业就业;四是实现物质与精神“并重”。第四,社会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群团功能。一是建立健全基层群团组织;三是开展多形式社会关爱活动;三是继续提升“品牌”效应与影响;四是多种途径促进就业创业。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