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月云 杨文艺 张彪 发表于:2015-01-22 17:50  点击:
【关健词】国际权力竞争转型;皖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区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一直内涵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社会性属性之中。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传统习惯、生活

  区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一直内涵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社会性属性之中。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文化在其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层面协调着文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行为、为其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行为模式,因而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导向和维系功能。但文化功能的实现则主要通过文化要素的意蕴,指挥着社会主体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皖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要素结构完整。[8]通过皖北文化要素的意蕴形成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环境”,将有效解决区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实现问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对公德和私德的教育恰在皖北的“红色文化”、“宿州书法文化”和“孝文化”中找到实现的路径,都是进行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诚信教育和孝悌教育的良好素材。
  以区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效解决:(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问题。即在区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耦合中实现文化的社会整合、导向和维系功能,说到底这是党和国家的软实力建设问题。(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消解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认同危机。当前,文化认同危机的内部根源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导致后者对前者所维系的社会秩序产生冲击和解构,导致“价值迷失”和“规范真空”。就危机根源的外部因素看,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的文化霸权不断挤压弱势文化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交锋不断。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消解文化认同危机成为紧迫的时代命题。就现实情况看,文化认同策略问题比理念和原则更为重要。区域文化通过文化传承和生活积习而内化为区域个体和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对维系区域社会秩序发挥平衡作用,有效提炼区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先进理念,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有效性不仅源于区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因为区域文化本土特征而易于被接受。(3)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软着陆。“软实力”理论提出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2013年12月发表“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主题演讲时指出,人们影响他人意志和行为的方式有三种办法:一是强制方式,即以“大棒”胁迫;二是诱惑收买,以“胡萝卜”诱惑;还有一种就是吸引或说服,也就是“软实力”。[9]文化以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认同力量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育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靠的是其内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吸引党员和群众自愿跟随的能力。约瑟夫·奈对文化在构建软实力中的作用极为重视,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最大的软实力。”[10]
  重视皖北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有三个重要的现实背景:(1)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和诸多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弘扬徽文化”、“写好徽文章”、“打好徽字牌”,提出推进“人才强省”、“教育强省”、“科技强省”、“文化强省”建设等,更多关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相对地忽视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忽视了皖北文化在社会道德建设、政治意识形态建设层面具有的价值引领作用。(2)皖北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契合性,为挖掘区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启了新的思路。皖北文化中的人格情怀、公平民主价值内涵,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这是一个极具社会价值、亟待探索的时代课题。(3)新世纪以来,国内特别是安徽学术界非常重视对皖北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对以邓石如为代表的“江淮书风”的研究、对以萧龙士为代表的“江淮大写意派”画风的研究、对《老子》历史影响的研究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皖北文化中的文学、戏曲、红色文化等的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这些艺术文化不失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当然,皖北文化也有其复杂性和两面性,依托皖北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对皖北文化精神进行辩证梳理,注重挖掘皖北文化中的积极文化因素。如皖北文化中重教兴学的风尚、兼容并包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依托。而皖北文化中重人文轻科学、重功名轻经济、重经验轻理性以及道家文化中的消极出世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则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
  三、皖北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实现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1]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国家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发挥效能不仅取决于价值观自身,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的配合。就皖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需要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一)在课程建设中融入皖北文化
  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凸显思政教育特性和国家意识形态要求的同时,对区域文化、学校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有所关注,但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实际,就必须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要求和区域特色,以提高教育效果。这也是地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就皖北高校而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信仰、价值观形态的皖北文化应该成为皖北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资借鉴的重要内容。作为区域文化,皖北文化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生长条件,在淮河主干流地区,以楚文化、明文化为底蕴,兼容了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徽文化分支形态。皖北文化对所在区域乃至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皖北文化孕育了不胜枚举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等,杰出人物本身就是文化的聚焦点。皖北杰出人物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呈现的文化风貌及其构成的文化生态正是皖北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分支的根本所在。凝练提升杰出人物所体现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精神,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达至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与丰富的区域性社会实践的统一,将有效解决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地方高校实际、脱离大学生实际的问题,是提升地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以宿州学院为例,通过在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皖北文化研究”选修课,并在入党积极分子党课教育中纳入皖北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样通过在音乐学专业中设置“泗州戏方向”,也将有效传承皖北文化中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而其中的重要曲目,如《王三姐住寒窑》等,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