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话文运动(4)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www.nylw.net) 作者:李春阳 发表于:2011-02-26 15:36  点击:
【关健词】白话文;文言文;国语运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字运动
梁启超(1873-1929)最先向霸占文坛的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新文体,用的虽还是文言,但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已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 梁启超的书面语既然用的还是文言,则以文言而能承载新的

  
  梁启超(1873-1929)最先向霸占文坛的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新文体”,用的虽还是文言,但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已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
  
  梁启超的书面语既然“用的还是文言”,则以文言而能承载新的思想,传播广泛,影响至巨,不正显示了文言的能量么?白话文运动发起人胡适也承认这种影响:“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现在追想起来,有两点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说》,第二是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我们在那个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不受他的震荡感动的。他在那时代主张最激烈,态度最鲜明,感人的力量也最深刻。”“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19]在几无保留的赞誉中,胡适将梁任公的影响视为个人的威力,而不是写作和文采——即文言文——的威力。
  白话也好,文言亦罢,并不等于文章,文章的高下,乃看作者为谁。从实用看,人们多以为白话比文言文易做,但周作人以为相反。我们也可设问于胡适:梁氏倘若用白话,可否有此凌厉的文采、广泛的影响呢?
  严复之于鲁迅的影响也是一例。《天演论》译笔的仿古文言,深奥典雅,据说凡汉代以降词语不选。我们能说当初少年鲁迅感动于《天演论》者,仅仅是赫胥黎的进化论思想,而与严氏文采和阅读的快感与感动毫无关涉么?显然不通。我们不仅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中看到严复的影响,鲁迅日后的白话杂文也深谙此道,以文入白,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今仍是文白书写的绝佳典范。出于白话文运动的立场,鲁迅讥嘲自己早岁的古文写作,然而,鲁迅明白,他的笔力与文采实乃处处受惠于文言的妙要,唯其渊深的文言教养,这才有足够的馀裕和高度。鄙视并攻击文言——是“五四”第一代文人的奢侈,他们奢侈得起,后人以之为真,遂成遗患。当初鲁迅一辈真诚期待于未来的新语言,而今日白话文的现状,也许是“五四”同人未可预见的。
  出于事功之念,五四一代乐于承认梁启超文体于辛亥革命的作用。胡适在日记中说:“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1898-1912年),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事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20]这段话,胡适点出梁氏之“笔”,已是指“文采”的意思了,而这文采当然归因于文言的妙用,其力量,竟能胜于“百十孙中山”。 接着白话书报在各地涌现,日见兴盛,其中白话报纸有十多种,白话教科书有五十多种,白话小说有一千五百多种。
  
  以上“白话书报”是谁创办的呢?语焉不详,仿佛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倡白话的结果,其实不然,绝大多数是外国传教士。据统计,从1815年到19世纪末,洋人在华创办中文和外文报刊近二百种,占当时全国报纸总数80%以上[21]。此一史料殊为重要,即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前,晚清时期流行欧化的白话,基础已定,白话文的普及,势成大局,其历史功绩与主事者,乃外国传教士。胡适一辈的“革命”相较此前的史迹,不免失色,甚或失实了。
  
  可是直到辛亥革命(1911)之前,还没有人自觉地去实现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个重大的变革。
  
  袁进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中发掘并披露了大量晚清史料,鲜为人知——马礼逊、郭实腊等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和汉语白话创作,今日读来,与通行白话一样,甚至更为自如。然而这些刊布于当时的白话文章比五四白话文运动早半个世纪。袁进的结论是:“根据以上大量的事实,我们有理由说,与文言文和古白话不同的新白话,也就是后来的现代汉语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已经正在形成,其代表作就是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和创作的作品,它们的流行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常常在下层社会。它们包括了诗歌、散文、议论文、小说等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简言之,现代汉语的文学作品是由西方传教士的中文译本最先奠定的,它们要比五四新文化运动宣扬的白话文早了半个世纪。它们在社会上自成一个发展系统,连绵不断。”“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首先是由西方传教士推动的,他们的活动是五四新文学的源头之一。”[22]刘进才《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一书也列有专章“现代语言运动发生的异域资源”,副题为“西方传教士与白话文体的先声”,其对《圣经》翻译和早期白话文的关系,做了详尽的探讨。
  周作人1920年说过这样的话:“我记得从前有人反对新文学,说这些文章并不能算新,因为都是从《马太福音》出来的;当时觉得他的话很是可笑,现在想起来反要佩服他的先觉:《马太福音》的确是中国最早的欧化的文学的国语,我又预计他与中国新文学的前途有极大极深的关系。”[23]作为五四文化新党,这话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王治心在1940年出版的《中国基督教史纲》中,不仅视《圣经》的翻译为后来文学革命的先锋,且把太平天国的文告,也视作后来平民文学的先导[24]。
  语言文字乃全民使用,演变过程中有自然而然的趋势,社会环境起了变动,会影响到大家的说话和写作,这是一件天天发生而未中断的事。近代以来汉语书面语的白话趋势的确越来越明显了,有加快脚步的倾向,但却不宜夸大顺势引导者的作用。外国传教士在翻译使用中文写作时选择白话,除了考虑下层读者的易懂之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学会文言文太困难了。随着教育的普及,识字的人数大量增加,通文言者似应多起来,但由于白话文运动的结果,却使几代人整体上自外于文言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在过去教育不发达的几千年里,从来没有发生过。
  
  从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接连出现了几件可以决定文体改革方向的大事: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二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三是粉碎了袁世凯的称帝迷梦(1916),《新青年》发出提倡科学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