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韵文之流变浅析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林秀珍 发表于:2015-08-01 11:00  点击:
【关健词】和歌;连歌;俳句
【摘要】《万叶集》《古今和歌集》《新撰莵玖波集》《奥州小道》分别代表了日本的上代、中古、中世、近世文学史上各时期的韵文特点及最高成就,从它们各自特点可以看出从和歌到连歌、徘谐的发展变化历程。从和歌到徘谐的过程也是日本韵文从贵族走向草根的过程。

          一
日本古代诗歌同我国一样,起源于祭祀、歌会、战斗和劳动等集团活动,以及酒宴上的歌舞等。随着中国文字传到日本,这些原始的诗歌才得以记录下来。到了八世纪末,《万叶集》诞生了,它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共20卷,收录了上自天皇贵族下至庶民的各个阶层的150年间4500多首和歌。《万叶集》的编纂,表示“和歌”的创作已经从“歌谣”的时代进入了“诗人创作”的时代——即从社会共同体的集体的创作,发展为“作者”的“有意识”的“个体”的创作。日本的和歌,到了《万叶集》的时代,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万叶集》的“歌”,在型体上有“长歌”、“短歌”、“片歌”、“旋头歌”等,主要区别是音数句式有所不同。其中占主要地位、数量最多的是短歌和长歌。其中短歌4200首,长歌260首。短歌由五句组成,分别是575,77共31音。这和汉诗绝句的起承转合颇类似,却又不像汉诗那样由声调和平仄押韵来表现韵律,它只依靠音节的数量来表现韵律节奏。短歌比较适合于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它在万叶和歌中占了大多数。“长歌”是一种不受诗行约束的歌型,以5、7反复吟咏,最后一句以5、7、7结束。《万叶集》是最早把具有“三十一音音素律”的“歌”称之为“短歌”的。在其后的发展中,各类“和歌”逐步衰退,“短歌”成为了最普遍的形式。中世时代的“连歌”,与近世时代的“徘句”,也是在“短歌”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万叶集》是从自由音“素律”(即“记纪歌谣”)向“三十一音素律”(以《古今和歌集》为代表)过渡的桥梁。
《万叶集》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诗歌虽然还是具有口传性质,但个人作品已经脱离原始歌谣而独立出现,个人情感的表露超过了群体情感。第二阶段是日本长短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日本和歌确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短歌的句型和音数完全定型,并固定了万叶长歌的基本格律。第三阶段个性化诗歌发展阶段。第四阶段,和歌的形式已经趋于固定。后期诗风由强韧雄浑走向柔弱颓废。有日本学者认为,在这一期中,内容逐渐陷于狭窄,歌风柔弱,独创性降低,已走向万叶和歌的衰退时期。其特点是和歌变成社交工具的倾向更加明显,耽于追求技巧,力求表现优美、纤细的抒情和感伤,为过渡到平安时代做出较多的准备。

《古今和歌集》成书于905年,由醍醐天皇下令编撰。由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共同编选而成。《古今和歌集》分类上很有特点。形成了和歌的分类体系,它为日本歌集分类提供了典范。
《古今和歌集》由序文和正文组成,序文有“假名序”和“假名序”。用假名写的叫做“假名序”,用汉字书写的叫做“真名序”。“假名序”称得上是和歌的宣言。它叙述了和歌的性质、产生的根源与社会功效等。“真名序”(汉文序)是一篇日本文学史上著名的歌论,对后世影响甚大。
《古今和歌集》收入了《万叶集》之后一百多年间的一千余首作品。万叶时代的朴素雄浑的风格渐渐消失,《古今和歌集》推崇的是“纤细、优雅”。对于形成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和歌从广阔的天地走进了贵族的文艺沙龙,和歌的技巧变得更加成熟而丰富,完成了历史上的一次进步。
在《万叶集》中,和歌主要为短歌和长歌。后来长歌逐渐衰退,到平安时期,短歌已基本取代了长歌。《古今和歌集》中,长歌就基本上不见了。这种短歌,后来产生连歌、俳谐联句,直到把联句的发句独立出来,称为俳句,形成了日本古典诗歌的多彩发展史。

连歌是由短歌派生出来的日本独特的文艺形式。是将短歌中575的上句与77音的下句连接起来,由数人交互吟和的诗歌形态。连歌始于平安时代后期编撰的《金叶和歌集》,它第一次专立连歌分类,连歌才正式被承认。中国汉诗的联句,对日本连歌是产生一定影响。在我国六朝就有一首诗由多人合作的联句,到中唐已经十分流行。这种联句,于11世纪已传人日本。
连歌作为和歌的余兴盛行于宫廷,后又广泛流行于市民阶层。从镰仓时代开始,持续流行了约400年,与战记物语、歌舞伎等一起,成为中世最有特色的文学形式。从皇上、贵族到平民、百姓,从京城到偏远的地方,都可闻连歌。出现诗赋所云“灯下接襟各动情,百韵满来吟月晓”的局面。
室町末期的宗祗(1421-1502年)是平民出身的连歌师。他是一位禅僧,俗姓饭尾,号自然斋、种玉庵,是当时有代表性的连歌师。他也是一个漂泊四方的浪漫诗人,后人把他与西行、芭蕉并称。他和弟子肖柏、宗长吟咏的《水无濑三吟百韵》成为当时百韵的楷模。1495年编撰了《新撰菟玖波集》,《新撰菟玖波集》共20卷,收入从天皇到平民253人的连歌,是一部连歌的集大成。连歌是日本歌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现的,仍是日本歌道历来注重的技巧。虽然连歌十分注重技巧,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形式还是内容,连歌所表现的,都是自然和人生的共同变幻。宗祗曾明确主张,连歌是在自然的变幻中观察人生的变幻。他说:“歌之道,惟以慈悲之心见花红叶落观生死则心中鬼神亦柔,可归本觉真如之道。”宗祗以后,随着连歌规范的形式化,反映庶民百姓性情的诽谐连歌流行起来,在《新撰菟玖波集》成书四年后的1499年,第一部诽谐专集《竹马狂吟集》问世。

在中世的后期,日本诗歌出现了衰退的现象,进入近世以后,诗歌开始复兴,。产生了日本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芭蕉俳谐”。俳谐是俳谐连歌的略称,也是俳句和连句的总称,它是一种独立的和歌形式。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本名松尾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风罗坊等,生于日本三重县的伊贺国。松尾芭蕉俳谐的最大功绩就是对传统的俳句进行了大胆改革,创立了俳谐的新俳风。他把“闲寂”作为了俳谐创作的核心思想,从而创立了俳谐的新俳风——“蕉风”,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日本美。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