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众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

来源:nylw.net 作者:孙鉴 发表于:2015-06-12 12:32  点击:
【关健词】城市文化;大众文化;城市精神;大学生社会化
摘要:城市大众文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剖析城市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效应,探析环境育人的有效途径,借助构建城市精神的强劲东风以提升大众文化的品质;聚集属地政府和高校的合力以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增强大学生个体内化能力以加强自身免疫力。确保大学生在优化的社会环境中得以朝着社会主义价值主导的方向发展。

       基金项目:2013年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城市大众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项目编号:SGXSZ13012)
  作者简介:孙鉴,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74-05
  现代化伴生了城市化,同时,也催生了大众文化。如果说城市是现代性在物质和现实层面的展现,那么大众文化就是现代性在人们精神和心理层面的演绎。为此,大众文化是与现代城市相生相伴的一种文化现象。城市不仅给大众文化提供了社会语境、经济和技术等基础,更产生了大众文化的社会基础——城市大众。大学生是城市大众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因其思想活跃、追逐时尚潮流、乐于接受新事物,无疑成了任何一座城市大众文化的重要消费群体;然而,大学生毕竟心理和价值观念不成熟,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尚未定型,且理解力、判断力、选择力较弱,在参与大众文化的同时难免受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与熏染。不可否认,当前在中国的大众文化市场中充斥着粗俗、享乐、拜金等非道德意识和非主流价值观的产品,当大学生面对大众文化所提供的鱼目混珠的信息时,往往是非难辨,甚至于被错误观念误导,产生观念选择的失误和认同上的紊乱,从而陷入迷茫与困惑,造成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由此,从城市的视角来研究大众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化的问题,显得刻不容缓。
  一、城市文化: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环境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创源地和栖息地,它代表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和发展方向,是人类文化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说过,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城市文化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环境,也是人类实现自身本质的重要途径,它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等。同时,城市文化又是一个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财富,文化的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文化的传播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它所带来的一个最主要效应,便是个体的社会化,即人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受到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制约、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城市是大学生群体主要集中的地方,他们通过学习和传承社会文化,了解着前人的生活经验和行为价值准则,逐步掌握了城市中现行的社会规范,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社会群体关系,并履行了一定的社会角色行为,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进而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化转变,因而城市文化是促使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城市所积聚和表现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而大众文化借助最现代化的传媒工具,成为与城市特性结合最为紧密的文化,逐渐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主潮,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不可动摇地成了“教化”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教科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肯定城市大众文化的传播功能就主流而言显然是具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是围绕着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乎理想要求的未来社会成员”的目标而展开的。随着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参与大学生社会化的文化因子,关注大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取向,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朝着社会主导价值规定的目标发展而不至于偏离,是城市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须严肃考量的一个问题。
  二、大众文化: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效应
  大众文化是在城市文化中拥量最大、涉及范围及接受人群最广的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商业性文化。文化性要求其具有满足受众文化诉求的价值取向;而商业性又使其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以赢利为目的,受市场规律支配。因而,大众文化在实现其文化使命的过程中,必然与它的经济效益和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相互矛盾。这种难以求解的悖论的存在,造就了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富有双重效应。此处,受篇幅所限,对大众文化的积极效应不作赘述。本文根据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马克斯·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四个特点的表述,即从商品性、技术化、标准化、强迫性这四个角度,阐释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效应。
  (一)理想失落,价值失衡
  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决定了其一诞生就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强烈关注现实取向:肯定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个体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作为促销的手段,走向非政治化、个人化和煽情。在传播过程中,这种文化的“世俗”性又往往裹挟着一种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文化伦理,并伴之对以往时代权威和神圣的怀疑与逆反。随着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不断强化和偏激化,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其思想内容上日趋“低俗化”,于是,出现了“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的现象。与此同时,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人生价值观不断地被凸现出来,使得大学生群体越来越依赖于物质的满足,更多地把物质利益作为了评价自我价值的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也更加现实。正如舍勒所言“在现代道德中价值有一定的序列。价值序列最深刻的转化是生命价值隶属于有用价值。”“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一旦成了部分大学生判断成功与否的价值准则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就会在他们中找到市场,并逐步蔓延开来,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拒绝崇高、淡化政治、躲避责任等冷漠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陷入“理想失语和价值失衡”这一集体无意识状态的重要原因。只要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挫折,就会因为没有崇高理想和终极价值的支撑,最终陷入到深层的精神困境和困惑之中。
  (二)疏离人文精神,降低审美能力

       大众文化的技术化,是其快速发展的保证,也是大学生便捷地获取多样、丰富的大众文化的保证。它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文化以图像、声音、特技等形式表现出来,借助灯光、音响、道具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迎合了大学生对感官愉悦的追逐。但是一味的依赖高科技,竭尽渲染、造势、烘托之能事,而不挖掘每一个文化产品的自身内涵,发掘其感染人、熏陶人的艺术魅力,使得纯工具化的思维模式支配文化产业的各个阶段,将文化产品的人文气息、人文情怀在其生产、制作和传播消费过程中被不断消减,理性思考的空间被不断挤压,而人性结构中的感性部分却被不断强化,长此以往,大众媒体就会以“轻松娱乐”为藉口,剔除文化领域本身应有的严肃内容,将重大深刻的社会问题浅薄化,这无疑极易造成大众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疏离,降低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在技术理性的压迫下,还会使人成为物的附属,导致人的主体性的丧失。最终有可能导致“技术原则摧毁文化准则。”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