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学文本的自我身份定义研究(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淑敏 发表于:2015-08-05 08:56  点击:
【关健词】自我身份;黑人女性
小说《仁慈》中的黑人女主人公弗洛伦斯也经历了岁自我身份的找寻与建构。弗洛伦斯地位低微,她把自己定格于被抛弃的位置,对他人百依百顺,母亲的遗弃使她对于自己的自我身份没有清晰的认识。她对爱如饥似渴。由于

         小说《仁慈》中的黑人女主人公弗洛伦斯也经历了岁自我身份的找寻与建构。弗洛伦斯地位低微,她把自己定格于被抛弃的位置,对他人百依百顺,母亲的遗弃使她对于自己的自我身份没有清晰的认识。她对爱如饥似渴。由于当年的奴隶贸易,她的命运发生巨变。当时贩卖她的是来个男人,所以弗洛伦斯便先入为主的认为男性就是世界的主宰,女人要依附于男人的强大力量。她疯狂地迷恋黑人铁匠,而黑人铁匠追求精神于肉体上的自由,思想上的巨大差异注定弗洛伦斯的爱情是无果的。后来,她又为了自己生病的女主人千里迢迢的去寻找黑人铁匠。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她发现铁匠已经收养马莱克,面临再次被抛弃的危险,弗洛伦斯奋力捍卫自己的幸福,她自我意识在慢慢觉醒。在失手打伤马莱克使黑人铁匠大怒而出口骂她,此时弗洛伦斯彻底醒悟。虽然小说中弗洛伦斯没有遭受奴役之苦,没有因为自己的肤色造人嫌弃,但是她遭受到巨大的精神之苦。正如文献回顾部分所引用的,莫里森的小说中黑人女性自我身份的构建再一次升华:黑人女性只有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她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一次是祖母安排,所以珍妮听从了祖母的安排,因为少年时的珍妮和祖母一样属于典型的黑人女性:顺从。但是她的第二次婚姻也不尽如人意,珍妮同样受到乔的控制而取法获得自由的自我身份。乔强烈的身份感和占有欲压的珍妮喘不过气来,所以她有了第三次婚姻,虽然短暂,但是她却最终获得了自我身份。在美国文化中,种族主义的性别歧视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中,不论白人男性还是黑人男性,他们的支配欲望都很强,女性处于边缘的从属地位,因而丧失了自我身份。黑人女性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积极地构建自我身份,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感。小说《紫色》讲述的是主人公茜莉也是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迷失,到后来认识莎格之后她的女性意识慢慢觉醒,在莎格的指引与鼓励下,茜莉认识到女人也有权利追求幸福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她内心的反抗精神被唤醒,她离家出走寻找自己的自我身份。在独立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梅丽迪安》中黑人梅丽迪安摆脱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规约与舒服,听从内心真正的想法安排自己的生活,在经历自我身份的迷失后,她试图通过反叛获得自我,直到最后回到南方生活和工作,确立了自我身份。梅丽迪安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人,她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清楚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身份又明确的追求。
  由此,我们得出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是指:在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主体能够清醒的保持自我的特性,主宰自己的生活,拥有健全的人格,对自己的身份有清晰的定位,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而是能够保持真正的“自我”,发挥主体性,积极建构属于自己独特的身份。
  四、结语
  一个人总是在社会生活中参与某些活动或者扮演某个角色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身份。萨义德指出“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我们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与‘我们’不同的特指的不同阐释和再阐释”。因此,一个人的自我身份同样也是一种社会建构。对于黑人女性而言,虽然经历过种族歧视黑暗的历史,但是更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这样,种族歧视也会随之逐渐消失,恰当处理种族歧视,不要因为自己边缘人的地位就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能成为别人的主宰,左右他人的主体性。而且,随着女权主义的出现,女性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立性。作为女性,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对自我的认可不再受到男性的束缚,而要大胆的走出去,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
  对自我身份进行界定无疑让某个个体或者具有统一属性的群体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基于文学作品对自我身份的定义进行研究是一个尝试,帮助在交际过程中迷失自我的人对自己进行定位,在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自我身份。
  【参考文献】
  [1] Bhabha, Homi. 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 Common Skies, Divided Horizons [M]. Iain Chambers and Linda Curti(ed). London: Routledge, 1996.
  [2] Fong, M. Identity and the Speech Community[A]. M.Fong and R.Chuang. Communicating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y[C].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4: 6.
  [3] Jameson, D.A. Reconceptualiz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Its Role i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2007(3): 199-235.
  [4] 彼得·伯格. 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M]. 何道宽.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 曹 云. 强权文化的侵入与自我否定——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那), 2009(3): 56-58.
  [6] 龚云霞. 黑人女性自我身份之构建——解读沃克的小说《紫色》[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103-106.
  [7] 郭玉英. 寻找自我身份的心路历程——沃克小说《梅丽迪安》的主题分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5): 164-165.
  [8] 韩 秀. 论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三代黑人妇女自我的寻找[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 635-637.
  [9] 曲肖玉. 命运在她们掌握之中——《她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知[J]. 读与写杂志, 2008(6): 56-57.
  [10] 斯图亚特·霍尔. 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11] 萨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12] 王秀银, 周昌云. 从虚幻的“镜像”中走出——《仁慈》主人公弗洛伦斯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建构之路[J]. 时代文学, 2011(2): 163-16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