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差序格局下的家国同构(3)

来源:nylw.net 作者:张达玮 陆玉瑶 发表于:2015-11-02 13:08  点击:
【关健词】内圣外王;儒家;差序格局;家国同构;人格差等
孔子强调是圣人要做的事即外王的施展,也说明了个体德性生命的完满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拔的过程,为政者要以终身病诸般的临深履薄的精神,不断反求诸己,为政施仁。[9]67这里涉及可行与可欲的区分,对于普通的人

         孔子强调是圣人要做的事即“外王”的施展,也说明了个体德性生命的完满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拔的过程,为政者要以终身“病诸”般的临深履薄的精神,不断反求诸己,为政施仁。[9]67这里涉及可行与可欲的区分,对于普通的人,能近取譬是可行的,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则是可欲求的。同时,孔子也肯定了外在事功是比“内圣”修养更高的层次,在孔子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即“内圣”的功夫只是起点,“安人”“安百姓”才是终极目标。[10]58-63“修己”是可行的,“安人”“安百姓”是可欲的。

  能近取譬是内圣的修行准则,所寻求的是经由推己及人而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立”和“达”的同一,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同一原则乃基于仁爱之情感(就像在家庭中一样),而非强制的约束(意思是在公共社会中经由法律调节和制约)。自己应是如此这般,便也认为别人应是如此这般,自己所遵守的道德规范,便要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得以显现。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并非一个经由公共协商后一致表决同意的行为规则,或者说并非由此得来,而只是基于差等人格之上,在如此的差异中直接地求同一,便表现为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在“内圣”中表现的是人与人的对立,自己的道德是通过对别人的“立”和“达”来实现的。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即“内圣”的结果,是寻求人与人之间“立”和“达”的同一,然其前提则是人与人的对立和差异,并且基于人与人对立和差异的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即内圣无论对于天下万民还是君王都是可行的。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则是“外王”的施展,所寻求的是民众在物质上、经济利益和公共资源上的同一,“外王”则是对能够施展“外王”抱负的类似尧舜这般的圣人来说的,在“外王”中体现的是圣人与民众的对立和差等;民众在物质上、经济利益和公共资源上的平等对于民众自身不是可行的,而只是可欲的,然对于圣人,这种平等不仅是可欲的,而且是“病诸”般可行的。
四、结语
“内圣外王”所体现的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都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差等,而非人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界①的对立和差等(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通过与制作物的对比,划分出自然物的领域,从而“自然”的涵义不再是存在者的本质,而只是“自然物”这一特定存在者的本质,[10]58-63而中国古代并没有做出如此划分)。“内圣外王”所体现的自始至终都是人作为现实的存在样态即人的群体属性,而非人与自然界相区分的抽象的类属性。虽然对于个体,施行“仁”心的“内圣”规范能近取譬是为了立己和达己,但是始终是把“内圣”的主体安排在与别人对立的关系中来实现主体的“内圣”,因而“内圣外王”并未涉及人脱离群体后抽象的个体属性。
另外,“平天下”的对象更多是指天下万民,其中的“天”是圣人和现实中的帝王或君主,而非自然界物理意义上的天。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并没有“自然界”这一概念,[11]57-65,[12]因而并不涉及人与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的关系,更多的是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这一关系处理得当,便是礼仪之邦、万世太平,处理不当,便是人整人、人吃人,以及永远循环重复的封建帝制。
“内圣外王”是处理现实的人与人关系(人的群体属性)的一系列思想,但是人还有类属性和个体属性,随着社会和历史的进步,“内圣外王”其传统的意蕴将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或者说其适用范围只能是在处理人的群体属性中,并不能涉及人的类属性和个体属性。
注释:
①这里的“自然界”是科学意义上的自然界。“中国人没有独立的‘自然’概念(‘自然’概念是一个现代汉语的概念,而且得自日本人对西方的翻译)……中国古代没有希腊理性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更没有欧洲现代数理实验科学。”(吴国盛. 追思博物科学 [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08-25.)固然没有某一概念并不意味着没有某一实体,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界”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界这一实体,也并不意味着古人对自然界这一实体没有把握和认识。然而也正因为没有自然界这一概念,古人即使在经验的世界中直观到自然界的存在,但在思想和语言中无法以命题的形式来表达,所以我们认为古人在处理天人关系中所涉及的“天”只是人格化后的天,因而在天人关系中所处理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儒家哲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2]郑臣.“内圣外王”——近代学者对儒学精神实质的体认[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6).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4]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5]赵汀阳.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10).
[6]易小明.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 [J]. 中国社会科学, 2008(2).
[9]陈熙远.圣王典范与儒家“内圣外王”的实质意涵[C]//黄俊杰,主编.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1995.
[10]李雪辰. 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J].道德与文明, 2014(5).
[11]吴国盛.自然的发现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12]吴国盛.追思博物科学 [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08-25(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