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师宗县“绑神猴”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

来源:nylw.net 作者:李桂仙 发表于:2016-04-01 14:31  点击:
【关健词】“绑神猴”;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然后,所有猴子们来到村中空旷的地带与村民一齐耍闹嬉笑,人猴共娱。之后,猴子们便三人一组开始分别到村中各家各户登门拜访,因此这种习俗很受村民的欢迎。每到一家户主点上香烛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葱、蒜、糖、

     然后,所有猴子们来到村中空旷的地带与村民一齐耍闹嬉笑,人猴共娱。之后,猴子们便三人一组开始分别到村中各家各户登门拜访,因此这种习俗很受村民的欢迎。每到一家户主点上香烛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葱、蒜、糖、肉、粑粑等东西(作为谢礼),让三位“神猴”拿在手中,分别向前、向后三作揖三跳。葱表示聪明;蒜表示能说会算;糖表示搪塞,不如意的事都由“神猴”搪掉;肉、粑粑表示五谷丰登、平平安安、无灾无难。猴子到来时,主人家还要鸣放鞭炮表示欢迎。猴子们挨家挨户跳跃庆贺的动作基本一致,进屋后先面向供桌跳三次,然后在屋里中心起舞,最后对着门外跳三次,之后收受赠礼对主人家说几句封赠吉利的话再转到下一家。

  “绑神猴”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在于对新婚夫妇家庭的祝贺,与一般家庭的祝福动作有所不同。首先要挑选一组年轻健壮的猴子来承担这一任务,祭祀的动作更加奔放,还伴有嬉闹追逐的游戏成分,甚至可与围观的青年女子一起来跳跃完成这一祝福祭祀的活动,而猴子所得到的谢礼也会比其他家庭丰厚。
待猴子们到各家各户耍跳庆贺完毕后,便要“杀猴”也就是由本村青壮年及长辈手持刺刀,把绑在“神猴”身上的藤条割断以示驱邪除魔。“杀猴”毕,全体扮猴的人员集中聚餐,整个“绑神猴”活动到此结束。
(三)传承范围、传承人。
“绑神猴”是当地干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彝族同胞们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世世代代伴随人们的生活流传至今,有较强的宗教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无文字记录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口传心授传授本民族的历史功能。
目前“绑神猴”主要的传承人叫张荣华,男,彝族,1953年10月生,小学文化,农民,自幼就跟随叔父学习技艺,并在多年的“绑神猴”祭献仪式过程中不断完善、保护着这一宝贵的民风民俗,形成了更具干彝特色的传承文化。
二、“绑神猴”民俗保护性开发所取得的成效
二十世纪九十年,随着国家加大民族文化的发展建设和社会、科技的进步,当地人民开始注重群众文化的开展,从原来逢年过节才有的热闹活动,发展为日常欢聚庆祝、老少皆宜的表演节目。并将文艺生活视为日常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项目。因此,各村寨都陆续组织了演出团队,并将独有的“绑神猴”习俗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作,进而形成了干彝最具特色的舞蹈节目,才将这项民俗活动慢慢的宣传开来,逐渐走出山寨,为人知晓。同时也通过民俗的艺术产业化转变,增加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剩余劳动力。更凝聚了人心、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促使人民自发的、有意识的开始发掘并保护各类地方民风民俗特色,为民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作为一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的活动,“绑神猴”近年来也获得了各大媒体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
2003年,云南电视台与台湾文化传播公司专门到云南省师宗县雄壁镇堵杂新村对这一个民俗活动进行专题拍摄。
2005年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又专门到该村进行专题拍摄。
2006年,雄壁镇人民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对这一个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将“绑神猴”项目创编成为舞蹈,初次搬上舞台,并荣获了曲靖市2006年文艺节目表演二等奖。
2007年12月,乡风民俗——师宗《绑神猴》录入《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内,此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曲靖市文化局、曲靖市文化馆编著。
2012年,在保留原始风格的基础上,二度加工《绑神猴》舞蹈,并荣获曲靖市第四届少数民族歌舞乐展演活动金奖。
2012年7月26日在《云南日报》之《民族时报》以“绑神猴迈入文化大舞台”为标题刊登了图文报道。
2013年,中央电视台4套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摄制组也走进了师宗县雄壁镇堵杂村,跟踪拍摄“绑神猴”的整个祭祀活动过程,并在中央电视台4套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中播出。如今,雄壁镇堵杂村已经被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艺之乡。
2014年,堵杂村还作“云南土风计划,文化传承示范”的项目实施村,获得补助资金30万元,用于该村的文化传承建设费用。
三、“绑神猴”今后的持续发展规划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开始走出农村,前往大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绑神猴”这一民俗活动传承面临着后继无力的窘境。其次,随着多元化的娱乐方式的不断入侵,作为节庆期间的祭祀祈福活动,生存空间开始受到挤压。目前“绑神猴”活动只有大堵杂村开展得较好,而因为该村为汉彝杂居,虽然此项活动一直没有间断,但被汉化的因素在增大。而且“绑神猴”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受时间限制,加大了传承与保护的难度。因此,如不加强保护力度,有可能会停断活动,导致面临变异和失传的危险。
虽然现已受到县、镇政府的高度重视,村小组领导的支持,投资60余万元修建文化活动小广场及传习所,购置打击乐及传承用具。继续组织开展好每年一次的传承活动,扩大对外宣传力度,让“绑神猴”的民俗活动越办越好。但是如何让“绑神猴”走出师宗,走出云南,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
笔者根据多年群文辅导工作的基础,提出以下五点看法:
1.为了更有效、更全面的对本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持续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和办法,并结合2014年下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争取地方财政支持,逐年增加保护资金,加强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培养下一代对这一习俗的感情,使这一民俗活动得到有效传承并逐步实行常态化。
2.对现有“绑神猴”的音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适当重新配乐器,使其向精品靠拢。对现有的道具模式再细化精加工,力求提现民族特色。
3.充分争取展示平台(省级、国家级)展示“绑神猴”舞蹈,将它的文化风采一步推广。只有不断增强“绑神猴”的文化影响力,才能更好的让“绑神猴”立足于它本身的发源地,不断增添新鲜的传承力量。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悬泉汉简新见的两例汉代职官制度
  • 下一篇:没有了


  •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