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类 >
  • [思想哲学] 意向性和背景 日期:2010-02-09 09:44:20 点击:185 好评:0

    摘要:本文意在考察意向性与背景的关系,澄清相关的误解。意向性是心理状态的属性,背景表现为 一种非表征的能力。众多的心理状态组成网络,网络是背景的一部分。背景是意向性必不可少的条件。背 景对意向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背景使表征成为可能;背景使意识成为可能;背景使自觉行动成为可 能。有人认为背景是偶然的生物事实和社会事实。这是一个偏颇的看法,其实背景不限于此,它是一种心理 能力。承认背景不会让我们陷入相对主义,因为背景赋予意向状态确实性,是我们一切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 [科技哲学] 自然与文明冲突的认识论指归 日期:2010-02-01 10:06:37 点击:375 好评:-2

    摘要:自然与文明冲突的认识论指归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寻解决自然与文明冲突的理 论路向。工业文明所引起的自然与文明冲突必然警醒和促使人类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反省。只有 批判冲突造成的灾难后果,才能扬弃工业文明的自然现;只有深刻认识、反省冲突造成的灾难 后果,才能推动环境伦理的实现进程,这说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呼唤着环境伦理的产生。...

  • [科技哲学] 基于两个前提的科学认识及整合科学认识的建构性与客观性难题 日期:2010-02-01 10:03:22 点击:177 好评:0

    摘要:人类思想体系的背后都存在信念。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都是如此。这样 的信念往往是形而上学的,无法以经验评判其真伪。这导致了科学哲学界围绕着科学认识纯粹 是人的主观建构还是客观真实描述,是发明还是发现事业的争论。以“客观世界是科学认识 的实在前提和人是科学认识的逻辑前提”来理解科学事业,有利于整合科学认识的建构性与 客观性难题。...

  • [科技哲学] 现代技术的本质问题——由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所想到的 日期:2010-02-01 10:01:10 点击:248 好评:0

    摘要:海德格尔在对技术本质的追问中用“集置”来解读现代技术。认为它促使现代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技术存在和活动的方式,进而揭示出过去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本质区 别在于现代技术是一种具有“摆置”特征的促逼着的解蔽方式。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独到 认识。有助于我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深化对现代技术的理解,由此给技术融入更多的人文关 怀.呼唤人性化技术时代的到来。...

  • [思想哲学] 康德思维和黑格尔的存在思想初探 日期:2010-01-31 12:06:58 点击:252 好评:0

    【摘 要】本文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探讨了康德和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黑格尔对康德理论哲学的批判。康德通过设立“物自体”将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黑格尔则提出了以实践为中介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观,并对康德的不可知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 [思想哲学] “存在主义”的联想由列宁“物质”定义而发 日期:2010-01-31 12:04:06 点击:232 好评:0

    【摘 要】重新翻开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参考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者唯心主义立场时给“物质”所下的定义,结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对“存在”的论述,本文探讨了物质、存在、感觉、意识等概念及关系,再次强调“物质的存在”毋须感觉证明的结论,由“物质的存在”到“人的存在”的联想,进而肯定弱化本体论思考,重视人的存在状态的“存在主义”哲学所引领的研究方向的转变。 ...

  • [思想哲学] 如何对费耶阿本德哲学思想对科学创新的探讨 日期:2010-01-31 11:57:10 点击:134 好评:0

    论文摘要:费耶阿本德的观点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对科学创新中的科学制度、学术环境、学术思想都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认识。...

  • [中国哲学] 关于老子的修身之道的探讨 日期:2010-01-28 14:24:34 点击:236 好评:0

    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格外关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普遍特点,老子哲学也不例外。读老子中的人生哲学,我们不仅要解决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从而为人生提供一种生活的指导。老子的智慧,教我们如何修身、如何处世,这...

  • [中国哲学] 浅谈秦朝儒者的仁道命题之含义 日期:2010-01-28 14:19:57 点击:137 好评:0

    【摘 要】孔子的仁与道表达出的是两个范畴,在我们今天看来,其隐藏在历史文本内的潜台词应当是两种概念,两种定义。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答的是“忠恕”而非更精练的“仁”的时候,其实暗含了仁不是道的儒家限定。这并非是两个名词表达同一意义,也不同于...

  • [逻辑学] “费尔巴哈思想遗迹”与“类本质异化”思维方式 日期:2010-01-28 14:16:35 点击:234 好评:-2

    摘要:在对马克思早期思想逻辑进程的研究中,国内最近一段时间对《1844年手稿》中“两条逻辑”展开了“南北之争”。在双方的背后,“接着说”便成为一种积极的学术态度。在不局限“论争”的问题域基础上直接追问:“类本质的异化”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那里是否得以承接?...

推荐内容